今天在網路上看到一串關於原價屋的討論。
原價屋是販賣個人電腦的商家,特色是讓客戶自己在網頁上選擇零件搭配,店家幫客戶組裝好,然後可以選擇到店家自取或是付運費送到家。
有些人就會開始比較,把這些個別零件在其他地方買一買的價格加起來,得出原價屋比較貴的結論。
會出現這類型的討論,就是很多人還是停留在傳統製造業思維,這種思維有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在計算一項商品的價值時,傾向於只注意有形的實體商品,而忽略品牌、服務、體驗、管理、風險承擔等無形的價值。
像原價屋這種店家,賣的本來就是服務,即便消費者最後拿到手的是實體商品。忽略服務的部份,只看材料的價錢本來就是一種錯誤的比較方式。
可能有些人會說,學這些東西不難。這樣講也沒錯,但即便不難的東西一樣有成本在,包括學習自己組裝要花的時間,到處比價的時間,以及可能出狀況時,自己排
除狀況的時間。
何況大多人會購買新電腦的頻率並不高,如果不是要從事相關行業的話,不見得有多大動機為了久久一次的購買特地花時間學習。
透過購買服務省下的時間來做自己更擅長做或更想做的事情,才是更有價值的選擇。
另外,自己學著做不困難但我們外包出去的服務比比皆是,好比說家中的水電維修,機車更換機油等等。這些服務材料成本佔整體費用的比例還更低。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出去吃飯時,很多人,特別是製造業起飛的世代,對於比較講究服務、裝潢和精緻的餐廳,會出現一種批評方式就是說食材算起來沒多少錢卻賣得比較貴,根本就是在吃氣氛、吃裝潢。
言下之意就是這些便宜的食材要花這麼多錢來吃真是浪費,覺得其他消費者都是被氣氛和裝潢給騙了。
但殊不知,人在物質條件提昇時,本來就會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就是所謂的體驗經濟。
進一步說,如果真要只從有形物質來衡量價值,那比起飲食,旅遊還更浪費,因為旅遊中的消費大多換不到任何有形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