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在尋找飲食的店家時,都會依靠google地圖的評分評論系統作為參考依據,主要是google地圖是結合了地圖和評論系統,我可以先決定一個範圍,再從這範圍內比較各店家評分評論,不像以前搜尋美食部落格還要另外查詢地點。不過最近開始發現google地圖的評分評論系統有時會有一些洗評分洗評論的現象,變成不能單看評分,還要看評論內容去判斷這些內容到底值得不值得參考,簡單說,就是不能單看評分就確定是不是真的一致好評,還得實際看評論內容做一點判斷。

其實想一想這也是遲早的事情,早期大多店家還不太會意識到google地圖的評分評論系統的重要性,自然不會想到要操作這個平台的資訊,但是當越來越多人以這個平台作為店家選擇的參考依據時,自然就會開始有店家想要控制自己在這個平台的評價。就像早先美食部落格當道的時代,有些部落客寫著寫著寫出名氣後,很多人以該部落客的評論作為挑選店家的重要依據,就會有店家免費招待有名的部落客,部落客要回去寫下正面的評價作為交換,又或者直接花錢請部落客來寫正面評價文,也就是所謂的業配,在網路的各主題論壇也不乏各種業配文。後來youtube平台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網紅,吸引了大批人的目光後,業配又找上了youtuber。

google地圖因為結合地圖的評分評論系統有跟以往完全不同的便利性,也越來越多人以google地圖為參考依據後,業配就找上了google地圖….好啦,其實google地圖因為是採用使用者評分制,所以目前店家想操控並不是採用業配模式,而是請親友團刷評分評論,或者直接請專業的公關公司來刷。但不管是哪個平台其實都是如此,只要哪個平台有影響消費者選擇的力量,業者就會想控制那個力量。

於是乎,去到最後,我們還是得要依靠自己篩選這些資訊,像是在部落格時代,我就要從部落客的寫作風格去判斷有沒有業配氣息,又或者要多方比較不同部落格的評價去做綜合判斷。那麼當google地圖也會有刻意操作的現象時,自然也就要找出一套綜合判斷的方法了。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7 月 15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