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我開始參加一個高雄的讀書會,叫「享閱讀書會」,固定會在一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聚會。這個讀書會的型態算是我第一次遇到,規則大致如下:
第一階段:每個人各選至少一本書帶來,輪流在5分鐘內介紹自己帶來的書或者讀書心得。
第二階段:大約45分鐘的時間,大家互相交換閱讀在場其他人帶來的書籍,要讀一本還是全都讀看看都無妨。
第三階段:交流時間,大約一小時,大家輪流發表自己剛剛閱讀到其他人的書籍的想法
好,規則就這麼簡單,談談我覺得比較特別的幾個特點。
首先是書籍很多,而且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或方向,因為書籍是由在場參加的人各自帶來,也限定任何主題,主持人甚至說漫畫也無妨。於是可以想像得到在場帶來的書類型會是反映每個參加者的個人偏好或動機。
再來,自己帶來的書必須在5分鐘內介紹完畢,對於介紹一本書來說這時間真的算短,不過這點要說特別的話大概是放在讀書會來說,不然其實網路上有些說書youtuber其實介紹一本書的時間也就短短幾分鐘。
最後就是要在45分鐘的時間內閱讀其他人的書並且在最後一小時發表一些心得,這點對於一個很想認真討論一本書的人來說可能會有點障礙,45分的時間很可能會連一本書都讀不完,何況是在場通常會有六七本以上的書。
我還沒正式參加前大概就預想其中一個可能就是討論會很發散,內容跳來跳去,而親身參與後也真的如我所想,我自己大致上把每個人提出感想的切入點分幾個方向。
一個是「針對自己對該書主題的想法」,注意,是「該書主題」而不是「該書內容」。假設有本書在討論科技性失業,那麼這個人發表的內容並不是以這本書對科技性失業這個主題為基礎,而是直接談他自己對科技性失業的看法。
還有一個是「針對介紹該書的人的介紹內容來切入」,也就是說,他的想法可能在介紹人介紹完該書後,就已經被帶往那個方向去。
另一個是「針對該書某些片段,甚至是某幾句話觸發的想法」,這裡注意,這些片段很可能並不是該書的重點,又或者這些片段可能是重點,但是被用去脈絡的方式解讀到一個完全偏離該書主題的方向去,為什麼我會知道呢?因為有些人帶來的書其實是我讀過,或者是我略熟的主題。
上面這樣講起來,我猜想給人第一印象會不太好,覺得這讀書會好像太發散沒重點,感想可能也是亂解讀一通。那麼我現在來澄清一下,沒錯,討論過程確實挺發散的,很多人的解讀確實也跟書本內容完全無關,但也因為這樣,這讀書會有另一種趣味。
首先,來參與的人會有機會接觸到自己未曾接觸過的領域。就像google引擎或是社群軟體的演算法一樣,人腦其實也是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習慣來篩選資訊,所以難免會特別關注某些主題而完全忽略某些主題,那麼透過這個讀書會,可以讓自己接觸到一些之前沒碰過的領域,並且聽聽看別人怎麼介紹這本書。
再來,就是可以觀察每個人在有限時間內的閱讀和發表策略。因為時間很短,連讀完一本書可能都不夠,所以根本不可能在掌握好一本書的內容的條件下發表,那麼又該怎麼辦呢?對我個人來說,先扣除掉本來就讀過或熟悉的書籍,對於相對陌生的主題,我大概就是採用先閱讀封面介紹,再來就是讀目錄、引言或導論等,這麼做是可以在最快的速度掌握一本書要回答什麼問題,以及整體的內容架構。易言之,我的策略就是「在最短時間內盡快掌握一個整體輪廓」,不過這個策略特別適用於理論型的書籍,有明確的問題意識,不同章節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關係甚至是相互依賴。也就是說呢….像是小說或散文這類作品就沒辦法靠這種方式掌握。
最後一點嘛,其實是一種和他人交流並且互相認識的方式。這裡要提到很多年前,我在另一個讀書會的討論內容,當時話題談到了星座,我說我不太相信星座和性格有什麼關聯,實在沒有什麼討論的價值,但一位成員說,他認為重點並不在以星座來推斷一個人的性格是否可信,而是這是一種切入話題,讓人自我揭露的觸發點。試想,如果有人問你「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有些人可能會一下不知道從何講起,但如果話題的切入方式是「ㄟ你是XX座唷?那你一定是blah….blah…」,那麼接下來無論你是肯定「真的耶,我每次都是blah….blah….」,又或者是否定「好像不太對耶,其實我反而是blah….blah….」,你都已經開始進行對自我看法的描述。那麼回到這個讀書會,即便很多人發表的內容其實完全偏離該書內容,但卻是他對某種主題或某件事情的個人看法,而這些看法正揭露了他的價值觀、個人偏好、思考模式等等。
好吧,講到這邊,總歸來說,這個讀書會是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果有其他高雄的朋友有興趣,甚至有外縣市的朋友也無妨(還真的有外縣市的朋友來參加過),可以考慮來看看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