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動物,身為群居動物,我們有不同的利益和價值偏好,因此我們無可避免的總是需要協調自己和他人的意見,又或者,我們常常希望別人可以照著我們希望的方式行動,又或者希望對方認同我們價值偏好。好比說,父母會希望兒女照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做,兒女對父母也會有所求,公司裡上司也會希望下屬能達到自己的要求,男女朋友之間也常常希望對方可以符合自己的期望,而在公共領域裡,人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價值觀可以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可以說所有的人際關係裡或多或少都有溝通協調以及說服的互動成份。
我們如此渴望自己的價值觀被接納,我們希望對方可以照我們的期望行動,但大多人卻對於怎麼達到目標這件事不太擅長,或者說,大多人都採取了很直覺但事實上沒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直接講,包括說教、辯論等。
之所以這些直接講的方式會這麼常見,主要原因也就是很符合直觀,加上我們從小教育過程也是被這樣教大的,自然也只會這招。但其實這種方式效果通常不太好,甚至還可能製造反效果。好比說,很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甚至青春期以前,就會開始感受到孩子並不想聽話,而很多父母面對不再聽話的孩子,通常就是更多的說教,再不成,強勢的會動用權威,採取威脅逼迫手段,比較軟性的可能就只好放任孩子。無論採用哪種作法,通常不會得到期望的效果,或者表面上得到期望的效果,但長期下來卻會產生副作用。好比說,採用強勢手段逼迫孩子就範的父母,可能會面對更強烈的反抗,又或者,孩子屈服於父母的權勢,但內心開始累積怨恨,導致長期下來親子關係疏遠。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社運界,我在社運團體裡待過幾年,看過不少這樣的人,他們熱衷於批判各種他們不滿的價值觀,也喜歡到處找人宣揚自己的想法,將對方拉入自己的道德陣營,遇到反對意見時,他們最愛採用的是講道理,但講得難聽一點,就是說教,如果對方還不願意接受,就會進入辯論模式,而對方開始反抗,情緒也上來,就進入激辯模式,開始搬出知識理論、邏輯分析、道德批鬥。不過嘛,這種發展流程通常會有兩種結果,一個就是雙方不歡而散,互相指責,互相看不順眼。又或者他們辯論贏了,讓對方反駁不了,又或者失態,然後他們抱著帶著勝利沾沾自喜,認為自己電了誰誰誰,對方又蠢又笨又沒水準,辯不贏自己還死不認錯。嗯嗯…….不管是哪一種,他們一開始的目的都沒有達成,那就是讓對方接受自己的作法或價值關,甚至以後者來說,也就是辯論贏了這個結果,表面上很爽,但實際上卻是讓對方懷恨在心。
大多人並不喜歡被說教,也不喜歡辯論輸掉,特別是說教的一方試圖傳達的內容和自己既有的信念或價值觀有衝突。所以說,一旦開啟了說教和辯論模式,也就開啟了對方的防衛機制,一旦進入這種狀況,要成功改變對方的困難度就瞬間拉高,甚至可以說進入這個狀態,大概就沒機會了。全部,或者至少絕大多數的人,從來就不是完全理性的,情緒喜好對一個人的影響一點都不輸理性分析,甚至在很多方面來說是壓過理性的,更何況很多說教者、辯論者其實並不見得真的都那麼有理,他們常常也有很多盲點,忽略很多面向,之所以能在爭論中佔上風,靠的不見得是他們的作法真的比較好,而是他們比較擅長唇槍舌戰,又或者他們只是在彼此的關係中佔據比較有權力的優是地位(好比父母對兒女、老師對學生、上司對下屬)。
那麼,我們如果真的想讓對方認同自己期望的作法和價值觀,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呢?我認為有幾個重點需要去注意:
首先就是換位思考,大多人在試圖說服對方時,往往忽略了對方怎麼看待這個議題,以及對方本身的條件和偏好。好比說,傳統型的父母在說教時,常常會採用 一種相當差勁的說服句法,就是訴諸兒女不懂,倚老賣老,類似的句型像是「我這是為你好」、「以後你就會知道了」、「這種你不懂啦」。就先假設父母認定的作法沒錯,好比說,多讀點書增加知識還真的對成年後有很大幫助。但!在兒女當下的階段,他們通常無法想到那麼遠的未來,成年後的世界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遠了,他們也缺乏相關的經驗來驗證父母這麼說的真實性,又或者,對他們來說,眼前有更多更吸引他們的事情,好比說沉浸於刺激感的娛樂,追求同儕的認同,追求自己渴望的伴侶等,再說一次,情緒喜好對一個人的影響一點都不輸理性分析,成年人都一大票控制不了自己沉溺於有害的娛樂了,更何況缺乏經驗、腦部發育還沒完全成熟的兒童或青少年呢?
那麼緊接著下一個問題是,怎麼做到換位思考?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就是更多的傾聽,以及更多的提問,但做起來可不容易,特別是對於佔據優勢權力地位的人。傾聽,確實真心的傾聽,不只可以讓自己的注意力從「我要講什麼」轉移到「他要講什麼」,從而真正觀察到對方的需求和考量,真心的傾聽也可以讓對方感受得到自己的誠意和尊重,一旦感受到誠意和尊重,大多人都比較會放下防衛心,也開始容許對方進入自己的世界,讓改變成為可能。而更多的提問,不是類似那種「你為什麼不能blah…blah….」這種假提問真指責,而是真心想了解對方的提問,不只可以讓對方感受到誠意和尊重,也可以讓對方透由回答問題中,看到自己的盲點,或者發現更多的可能性,事實上,提出好的問題,往往就已經先成功一半了。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以身作則,特別是站在優勢權力地位的人,更應該要注意,這點聽起來很八股,但大多佔據權力地位的人卻往往做不到,因為運用權威實在是太方便太直覺了,即便方便的代價是無效甚至製造出副作用。事實上,比起透由文字講道理,人類更容易受到自己看到的行為影響,模仿是人類的天性,人從一生下來就開始模仿父母,長大了點會模仿師長、同儕,又或者模仿自己的偶像,成年以後會想模仿自己認定的成功人士。所以說,直接做給別人看,直接活出那個樣子,讓對方親眼見識到這麼做的吸引力,可能根本不用開口,對方就開始想是是看了。
就以我自己為例子吧,在我學生時期時,我爸曾經要我學日語,理由也很簡單,他認為多一項外語可以在社會上多一份競爭優勢,加上我爸又對日本文化相當嚮往。但那時我實在沒什麼動力,一來那時對日語興趣沒到很強,二來覺得有點麻煩,也沒什麼非學不可的迫切性。在很多年後,我爸自己開始學起了日語,而且還相當投入,每天有空就是一直觀看日文影片,看日本新聞,甚至去買日本小說來讀。我每天看到他在那邊讀啊看的,然後動不動就開口講日文,甚至還挑戰了日檢一級的題庫,重點是,他還真的在短期內將自己的日語程度拉高不少,完全顛覆了一般人認為中高齡學語言會比較慢的想法,這可引起我的興趣了,他都可以這樣做了,我肯定也不會比他差吧,某種程度來說,激起了我一點不服輸的競爭心態,於是我就這樣學起了日語,一直到現在每天都會固定練習一點日語。
另外還有一個看似無關但概念本質上相通的道理,就是電影、電視劇的劇本,在《故事寫作大師班》這本書裡就有提到,一個好的劇本必定會讓劇情傳達出某種道德議題,但是,千萬不要直接說教,好比說,安排一個喬段讓角色出來直接說教(話說這種毛病好像在日劇裡很常見),又或者更糟糕的,是直接安排旁白來講述道德價值,雖然也有成功運用這種「說教法」的作品,但大多數這麼做的結果都是讓劇情low掉,會讓觀眾感到出戲,甚至是覺得突兀。取而代之的,作者認為劇本應該要讓角色在行動中自然做出這套價值觀,而非刻意講出這套價值觀,觀眾是在劇情中,被角色的行動給說服,從而認同該角色據以行動的價值觀。當然,這也是寫劇本沒那麼簡單的原因之一,相較於讓主角以行動自然傳達給觀眾一個價值觀,讓主角或是旁白出來說教是又直覺又簡單的手法。
事實上,長年以來我在這方面也相當拙劣,我自己也是很本能的會採用引用知識和邏輯分析來說服別人,而我確實也認為擁有這個能力是一件好事,但!這樣不夠!我確實也意識到自己在一些場合,以及面對一些人的時候,我自認說得清楚又有說服力,但對方就是不領情,以前我也會認為對方很蠢或是很頑固(雖然有時也真的是如此),但!不管我怎樣指責對方不理性,從結果來說,我就是沒有達到說服的目的。後來我才意識到除了理性論述的能力,我還有其他需要加強的部份。以上,應該是可以給大多人一起努力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