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很多人都有面臨過需要想出新點子的狀況吧,但我相信大多人也都在想點子的過程中掙扎很久,要不覺得想出來的都很鳥派不上用場,要不就是怎麼想都想不出來。《先有爛點子,才有好點子》這本書是我讀過的一些關於創意發想的書籍裡,不但原則清楚有邏輯,也提供方便好用的實戰流程,很適合拿來參考使用。
作者認為要想出好點子,核心原則有三個:
一、A × B=C:
很多人對點子都有個印象,就是點子是一種靈光一閃,沒辦法像其他類型的工作一樣按照步驟依序完成,甚至會也不少人認為,創意是一種天生的才能,有些人天生就是這塊料,有些人就是太死板無法做創意思考。我不敢說創意這種事情沒有天份的影響,但作者認為創意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而且也不是只能靠靈光一閃,而是結合看似無法連結在一起的概念,將既有的概念拆開來做出全新的組合。於是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大量羅列各種不同關鍵字,然後將這些不同領域的關鍵字排列重組,做出全新的組合。比方說,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就是,才沒多久以前的事情,電腦和手機大致上是分開的,但如今我們看到的智慧型手機,卻是把電腦和手機結合在一起,鍵盤輸入和螢幕也整合在一起。
二、點子「重量不重質」:
很多人的直覺上應該都會認為,既然要想點子,那麼就要想出好的才有用吧。於是慣性都是在腦海裡不斷地運轉,希望能產生一個好點子,過程中可能會冒出一些念頭,但大多會覺得這個想法太爛了、沒創意、不可行,然後就放這念頭過去,更有可能腦袋就是一直空轉卻轉不出個什麼東西。以前我在開一些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會議時,也常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遇到一片沉默,看得出大家都努力想要想點什麼,但因為都沒有自認為夠好的點子,所以遲遲無法發言。但作者認為,其實比較有效率的作法是,孕育點子的過程,要先求量,而且要盡量夠大量,一旦累積到相當的點子數量,裡面很有機會有幾個值得採用的好點子。
三、從爛點子想出好點子:
其實我認為第三點是跟第二點是一體兩面,因為我們重量不重質,要以量取勝,透由產出大量點子來孕育出真正夠好可用的,但這量產的過程,必然會有許多無法派上用場的點子,我相信這對慣於一口氣想出好點子的人來說,一開始肯定相當掙扎,想到要自己生產一堆派不上用場的爛點子就覺得不舒服,如果是腦力激盪的會議,更會有面子問題,覺得在眾人面前丟出一堆爛點子真丟臉。但作者認為,只要快速大量的生產點子,最後有幾個值得採用的,就成功了,好比說,很快生產出一百個點子,裡面可能90%都是沒什麼用的,剩下10%稍微評估一下可能要再淘汰幾個,但最後有兩三個好點子可用不就得了,又沒人要你拿那些被淘汰的點子來用。
在我讀過幾本關於創意思考的書籍,大多可以發現類似的精神,許多創意工作者也都強調,一般人看到優秀有創意的作品,覺得作者真厲害怎麼能想出這麼棒的內容,卻不知道其實這些端上檯面的作品背後,已經累積了多少數倍於此的失敗嘗試,只是這些過程觀眾不會看到,就以為作者是一口氣想出這個作品。
對,很多優秀作品的產生都是來自靈光一閃,但是這靈光一閃並不是無中生有一口氣達成,而是在前面累積很多有的沒的想法或嘗試,最後才孕育出這個靈光一閃。以前我在玩攝影時,身邊同好大多也都是盡量拍攝各種構圖、各種採光等等,最後回家再來慢慢挑選要發表的作品,通常100張裡面可能不到10張,甚至可能不到5張會拿出來發表,特別是有些主題的攝影,根本沒時間讓你慢慢想,好比說運動比賽的拍攝。我也看過不少作家說過,寫作不要怕寫出沒用的東西,先把想到的都寫出來,要修等寫完再來慢慢修,這些創作原則背後都是同樣的精神,「先求量,再取捨」。
大抵上來說,創意思考比較需要用運到的是水平思考,也就是拓展廣度,而垂直思考,也就是往深度挖掘,並不是不能用,而是使用順序的問題。先用水平思考盡量拓寬多元的可能性,然後再運用垂直思考淘汰不需要的,並且對成功留下的優秀點子進一步評估,再精雕細琢。但很多人犯的毛病都是,一個點子出來,就急著給他垂直地挖掘下去,也就是可能性還沒拓展開來,就先不斷地進行評估,這也不是不行,但就是效率會比較差,然後又累。
既然點子是來自看似不相干的概念組合起來,而我們又要大量生產點子,那麼首先我們就必須先生產足夠的概念素材供我們組合,作者提供的方法是先大量生產羅列各種關鍵字,然後再將這些關鍵字一一配對組合,每個組合都想出一個點子。我認為,核心精神就在於盡量拓展概念的多元廣度,所以很多可以拓展自己概念範圍的活動都有幫助,好比說,多培養一些不同的興趣、嘗試不同的挑戰、學習不同的技能、和不同領域的人交流、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都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