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歐洲,通常會跳出些怎樣的印象呢?深厚的文化素養?現代民主制度的發源地?左派思想?浪漫的環境氛圍?領先的經濟發展?先進的思考方式?

不管是哪種印象,至少以我自己所觀察到的來說,大多來說都是偏向正面,事實上常常還是正面到一個不行,當然啦,最近一年來這個印象分數可能有點下修。

很多很多年前的我也是如此,我一直認為歐洲就是人類文明先驅,而且雖然談到經濟或說整體國立,美國的表現顯然更為優秀,但我對美國的看法就是,政治、經濟、軍事這些還真的是強啦,強到連歐洲那些大家都認得的國家也看不到車尾燈,但是啊,最大問題就是,美國缺乏歷史悠久的文化,缺乏深厚的人文素養,簡單說就是將美國視為一個有錢的大老粗,而歐洲是個雖然沒到那麼有錢,但也算是富裕的紳士了,這個印象主宰的我對世界的眼光很久,我認為某些層面來說沒錯,但卻也太過簡化。但總之,當時的我對於歐洲是相當地嚮往,即便是建立在某種太過美好的幻想上。

後來有一件事情讓我決定前往歐洲長途旅行一趟,就是當時我某位同輩親戚先去法國走了一遭,還講了些不知道是真是假還是有被誇大的「浪漫荒唐故事」,好比說他喝醉了睡在巴黎的電話亭裡一整晚這件事(而他講的荒唐裡我現在也只記得這件事)。

事情是這樣的,當身邊有熟悉的人做這些事情時,對自己是很大的鼓舞,至少你會覺得這件事情是可行的。

於是一段時間後,我決定給自己來一趟長途旅行的壯舉,目標是透由旅遊來讓自己增加見識,提昇內涵,讓自己變得「更有勇氣」、「更高級」、「更有人文素養」。

先介紹結果吧,我後來在歐洲逛了兩個多月,從荷蘭進入,依序造訪了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波蘭、再繞回德國、然後前往丹麥,最後在法國結束旅程。

人生是這樣的,很多經驗在當下時,你只會專注於眼前所見,而在事過境遷後,你又會以鳥瞰的角度從整體上去回顧這段經驗。事件本身或許不會改變,但在不同時刻,不同的心境下,事件的意義會被重新詮釋。很多很多年前,我曾經在歐洲自助旅行了兩個多月,當時有稍微留下點文字和照片的記錄,但大致上來說都是專注於當下的描寫。

過了一段時間後,覺得自己當下記錄的那些想法看起來有點蠢,就不再提及,又過了幾年,我還是覺得當時的想法和文字有不少還是挺幼稚的,但現在我已經可以面對自己當時的幼稚。事實上現在我覺得,能覺得以前的自己是幼稚的也挺不錯,表示有明顯的成長,對吧?而能夠接納自己曾經比較不堪的一面,也是自信,正因為變得比較有自信,所以不會擔心過去的幼稚會威脅到現在的自我認同。

因為這樣,我決定來重新描寫那段經歷,以現在的眼光重新詮釋當時的經驗。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2 月 15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