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人其實都很渴望發表,渴望被傾聽,渴望展現自我,只是每個人的點不太一樣。

昨天去買晚餐時,剛好有另一位跟我一起等候的客人,他看到我牽著狗就跟我聊起了狗,不過馬上話鋒一轉,就講到他也有養一枝兔子,不過前陣子過世了,說那隻兔子很不像一般的兔子,關他都關不住,還會跑上床來吵著主人要吃飯。後來我就稍微回應說,我還真的比較沒聽過兔子會做這樣的事情耶,他又繼續開始劈哩啪啦講說這隻兔子都吵著要吃些什麼,後來生病的時候胃口還是很好,只有在過世的前一天才不吃東西,又講說他的兔子鬧脾氣的時候會做些什麼事情之類的,從頭到尾我只要稍微給個回應或者疑問,他就會順著問題講一大堆。

我有個法律人朋友,以法律人這個身份建立自我認同,常常強調法律是很講邏輯很深奧的,台灣人都是法盲,缺少基本法律知識,只要新聞議題上出現法律相關的議題,他就會想在臉書上發表其他人錯誤的看法。只要聊天中剛好聊到一些關於法律的問題時,他就會開始劈哩啪啦講個沒完,這時候如果我順勢將這個議題轉移到我生活上具體的一些法律問題,他就會開始詳解各種可能狀況,整套講完我也得到了免費的簡易法律諮詢。

我另外有認識的醫生朋友也是,只要聊天中給他們聽到錯誤的醫學知識,他們大多都會趕快糾正,特別是那種大眾常有的誤解的內容更會激起他們的糾正慾望,一講下去也是鉅細靡遺,或者,我可以繼續提出一些疑問,他們就會繼續劈哩啪啦講講講的,讓我可以增進不少醫學相關的見識。

另外有一個關於業務銷售的故事,是有一個公司的老闆,很多業務員都想做他的生意,但是每個業務員進去都兩下子都被打發掉,老闆覺得自己很忙,沒那麼多時間囉唆,能聽業務員講個兩句就不錯了。但後來有一個業務員也去拜訪,但不同的是,他一進辦公室後,在裡面待了超過半小時才出來,出來後大家都問他怎麼辦到的,他說:「我就只是問他如何成功地經營起這間公司,他就開始講個沒完。」

以上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只要出現對的話題,很多人都會開始高談闊論,可能是他當下的煩惱、他很驕傲的事物、他的專業、他在意的議題等等。

這種特性在有的情況下可能會變成困擾,好比說有些人覺得老人很囉唆,喜講一堆過去的事情,或者講自己的兒女怎樣怎樣的。但反過來說,如果能掌握這種人性特質,並且靈活運用的話,也可以得到很多好處。

好比說,比例上來講,大多人注意力是放在自己身上,渴望發表多餘傾聽,有不少人即便表面上是在傾聽,但實際上也是在找他能個回應切入話題的點。也就是說,就供需上來講,傾聽這個資源是相對稀缺的,懂得傾聽的人,也比較容易被喜歡,被信任。而且只要認真用心傾聽,也是讓自己更深入了解眼前這個人的方法。

此外,如果能認真傾聽,還懂得適時提出疑問,將話題風向帶往自己本身的需求或問題的話,還可以得到一些很不錯的專業意見,就像我前面說的法律人和醫生。

就好像我之前也在〈啟動討論的火種:坎寧安定律〉這篇裡也提到,大多人性隔上很喜歡糾正、指導,如果能正確地提問,激起那種糾正、指導的慾望,就可以免費得到很多有價值的資訊。

總的來說,認真耐心地傾聽,加上適時提出對的問題,可以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上被喜歡、被信任,又可以獲得很多有價值的資訊,其實是一項很重要的態度和能力啊。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4 月 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