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以前我對於地理這門科目興趣缺缺,這大概有兩個主因:
1. 當年我國高中的時代歷史地理這類學科都還是以中國為重心,台灣只佔比較小的篇幅,相對來說比較沒有那種切身相關的感受。
2. 當時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內容也是以背誦知識細節為主,學習起來真的很無聊,完全不會有那種自己是在認識這個土地的感受。

後來高中選讀自然組,大學和研究所也都是主修數學,另外雖然我陸續讀過一些西洋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心理學、商管類等一般人所謂的第一類組的學門,但就是沒想過地理。

其實我也不是完全沒接觸台灣地理方面的知識,即便我接觸的書籍並不是以「地理」為主題,好比說,我之前因為對於飲食的好奇心,讀過幾本台灣漁業的書籍,而這自然就會介紹到台灣的海洋特性。

而之所以後來會讀這本《一看就懂台灣地理》,純粹就是出於好奇心。現在讀書已經不是為了考試,要不就是覺得這門領域對我可能會有點幫助,要不就是純粹覺得有趣。

閱讀過程的感受也比預期的有趣多了,而且現在讀起這些內容,比較有切身相關的感受。

好比說前半年台灣一直都為水情嚴峻所苦,現在讀到台灣的氣候和水文特性就特別有感受。

又好比說,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比起當年,已經造訪過更多不同地方,所以讀到台灣的各種地理特性,像是地形、地質、生態等,腦海裡也都可以連結到自己造訪過的各個地點。換個方式說就是「比較有畫面」

另外有一個感受就是,地理這們學問分在社會組好像也不完全正確,裡面大多內容明明都屬於自然科學的領域。

讀完這本簡單的小書以後,對於台灣的地理特性有個比較統整性、架構性的回顧。說起來,學習知識不外乎就兩個目的,一個是希望能透過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另一個就是想要認識這個世界。

考試當然也可以當作一種手段啦,好比說取得某種資格之類的,但考試的形式實在是比較容易扼殺學習的興趣就是。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6 月 19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