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網路資訊的發展影響到大眾接收資訊的角度,我常常看到對於網路資訊出現兩種對立看法。
一派看法持網路資訊傷害論,這一派的說法認為網路資訊因為來源雜亂,而且也缺乏系統。如果長期被餵養這些資訊的話,會造成無法專心,頭腦慣性會一直轉移注意力焦點等,也導致無法進行比較深度的思考,以及無法建立起系統性的知識。
另一派說法認為網路的上的資源包山包海,現在需要什麼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尋找。很多知識性的內容網路上也都有很多的選擇。
在我看起來,這兩派說法其實並不衝突,他們看到的只是網路的不同面向,以及不同的網路使用方式造成的不同結果。
確實,現在的人在消費網路內容的方式很容易造成資訊零碎而且不斷快速轉換,比如刷臉書,看各種內容農場文等等。
另外很多內容農場或網路媒體為了吸引網友的注意力,會大量採用容易快速挑起觀看者強烈情緒的內容。
嚴格說起來,這也不是網路時代才有的東西,以前就很常聽到「嗜血媒體」這個用詞,就是在描述傳統媒體為了吸引收視/訂閱率,而採用腥羶味重的題材,有時甚至還不惜斷章取義造假扭曲。
但是透過網路時代快速傳播的特性加持,這種情況又更為放大。
快速挑起情緒又破碎的內容,讓閱聽者一下哈哈哈一下幹幹幹一下又嗚嗚嗚的,其實是很消耗大腦的認知資源,情緒過了以後又什麼都沒留下。
但另一方面,網路上其實也可以找到不少很有價值的內容。以我自己來說,我在學習資料科學、日文都是透過網路找到教學影片的課程。
就以日文來說,網路上相關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有不少也製作得很有品質。
想要尋找不同的題材的影片來接觸也非常容易,對旅遊感興趣的就搜尋旅遊相關影片,喜歡美食的就直接搜尋美食youtuber的作品,需要熟悉新聞用語的就直接看新聞。
事實上,我現在youtube的系統語言設定就是日文,這樣可以讓我搜尋出大量的日本youtube影片。
另外,網路上的社群也讓我和很多不同的人交流資訊,如果不是靠網路的話,實體見面其實成本很大也難以實現。
也就是說,網路究竟會傷害大腦思考和注意力,還是成為更有力的資訊來源,取決於你使用網路的方式。
我認為,對於擁有明確的目的,並且已經具備一套有效篩選、處理資訊來源的人來說,網路是很好的輔助工具。
但這前提就是,你要先擁有這種能力。
而這種能力該怎麼培養呢?我認為閱讀是其中一種很好的管道。
一般來說,書籍的內容大多懷繞著一個主題所構成。也就是說,相較於網路資訊來說,書籍所提供的資訊通常會比較有系統性也比較深入。
長期閱讀能夠培養專注能力,也能建立起對於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入且系統性看待的思考方式。
至於網路上那些零碎的資訊是不是需要完全避免呢?我認為也不用,但需要控制。
對我來說,網路上的新聞或一些文章,其實是可以做為一些想法的觸發點。
比如我有時看到一個新聞,就會延伸思考出一些其他想法,或是連結到自己以前讀過的、經驗過的、聽過的。
這類訊息可以當成一種製造切點,延伸出思考題材的撞擊問題用材料。
但請記得,首先情緒上要能夠快速抽離,再來就是時間上要控制,不要拿起手機就滑啊滑的滑個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