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一個朋友聊到他為了之後能自助旅行,想要好好把英文學好,這位朋友從很多年前就說想把英文學好了,但是多年來也一直都只停留在重述這個念頭的階段。

提這個倒也不是想笑他,其實這是很多人想開始學習時會有的毛病,包括我在內。


其實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如果想要學一項知識或技能,是自己並沒有迫切需求,也沒有相關學習環境時,很容易流於一種一開始衝勁十足,但缺乏動力和方法,一股腦衝了一小段時間後開始產生倦怠,最後不是碰沒幾下熱情過了就放著不管,不然就是因為光想就覺得累,於是連真正的行動都從未展開。

學習的持續同時需要適當的方法和習慣的養成,這裡就養成習慣的部份提供一個心法,這尤其適用於需要長期持續累積的技能,比如語言學習。

這心法就是,與其興致一來,熱血立志要學好這個知識或技能,然後開始埋頭猛衝,倒不如降低當下的衝刺念頭,將自我要求改成長期而持續的習慣

順著衝勁而啟動的學習不是不好,但就像跑步一樣,前面會感覺到很快累積一定進步,但在熱情消退後,也開始遇到一些瓶頸和困難時,對學習的感受會轉為痛苦和不耐煩,這時候就很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

到這個階段時,與其想著痛苦地衝刺下去,最後放棄,倒不如轉換心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將自我要求改為每天不用非得要投入很多,但一定要每天持續或至少採取固定的習慣與頻率。

另外,對於記憶來說,以同樣的總時數比較之下,相較於短期內大量塞一堆內容,長期而平均分配的學習方式也比較容易形成長期記憶。


舉例來說,在健身房時常常會看到類似的負面教材,很多人一開始熱血十足,想著馬上瘦個十公斤或是練出六塊腹肌等等,一進去不是跑步機或飛輪猛踩,就是重訓器材抓起來就喝喝喝地猛做。

結果回家以後腰酸背痛,幾次下來,一想到健身就馬上連結到痛苦的感受,沒多久以後,就消失在健身房裡。

其實與其這樣,不如壓低那種要馬上獲得明顯效果的不切實際的想法,不如先以讓自己培養起運動的習慣優先。

等到身體開始習慣一定強度的運動,再開始進一步去加強自己想要的部份。


另外,再以語言學習來說,可以設定為每天就至少好好練個30分鐘,但一定要保持每天做到,而如果有時興致一來也可以加長學習時數,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堅守每天30分鐘的底限。

我自己學習日文的經驗也是如此,當初開始從零自學日文,在一開始衝刺了一小段時間,很快速地脫離初學者階段後,曾經停頓了一段時間。

後來覺得自己就這樣停頓下去也挺浪費的,不過現階段也沒有要靠日文來做什麼的急迫性,不如就放緩節奏,給自己設定每天至少花個30分,看看新聞報導,或是挑幾個教學短片看。就這樣也持續了一段時間,而且因為沒有非要練很久的壓力,反而常常會因為投入下去而超過30分。

現在回頭看,也明顯感受到自己的日文有很明顯的進步。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每次下定決心要學習什麼,但每次都虎頭蛇尾的,不妨回想看看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9 月 19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