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談論溝通和說服技巧的書籍不少,但大多聚焦在比較一般生活和工作層面的,比如說家庭溝通、伴侶溝通、商場上的談判等等。而這本由Jason J.Jay & Gabriel Grant寫的《高難度溝通》,主要特色就在於其內容針對的是政治社運方面的溝通僵局。
我自己在政治社運圈雖然並沒有高密度的參與,但也算是待了幾年,見識過一些在這個圈子裡的溝通問題,和其他生活和工作上的溝通有一些明顯的差別。某些面向上來說,政治社運圈的溝通僵局確實比生活和商場上的溝通僵局來得更深層更困難。
生活和工作上的溝通,通常牽涉到的是關係修復、行事風格以及比較個體層次的利益協調。但政治社運這塊牽涉到的是比較根本上的價值取向,特定族群的整體利益、以及對於整個社會系統的理解等等。
所以,一般針對生活和工作上的溝通術,在面對政治社運圈的場域,就會有一些不適用之處。
比如說,會變成社會運動議題的,很多其實就是因為其主張是非主流,或者比較少人關心(主流的話根本也不需要社運人士去推廣了),所以要讓圈外人理解時,阻力會更大。
本書的兩位作者在這塊領域協助了很多個人和組織突破溝通上的困境,這本書就是他們累積這些經驗而來的結晶。
在方法上,這本書也和我讀過的其他溝通談判類書籍不太一樣。其他溝通談判方面的書籍通常把重點放在讀者的溝通對象,也就是,聚焦在如何觀察對方、如何安撫對方情緒、如何找出對方的核心利益、如何運用恰當的修辭技巧取得對方的喜愛和信任等等,總之,方法都聚焦在「怎麼處理對方」。
但這本書的順序卻反過來,作者主張,要先改變自己的狀態,才有機會開啟溝通上的其他可能,如果不先從自己的狀態改變起,那麼溝通上的僵局就會一如過往,不會有任何突破。於是這本書前四分之三的篇幅都在談論自身狀態的探討和改變。
而本書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不只提供溝通上的原則指南,還強調實際練習的重要性,裡面依照順序一步一步地提供練習方法,作者甚至強調,在一個練習結束前,不要急著先往下讀,好好練習完再繼續。
這裡粗略描述大致上的順序,作者首先要讀者找出一次具體的溝通僵局,以這個僵局做為基準。然後找一個搭檔對話,透由練習找出自己在溝通時呈現出的狀態。找出了自己的狀態以及自己容易掉入的溝通陷阱後,才鼓起勇氣去重新嘗試溝通。
而這些練習內容,給我感覺類似印象上某種心理諮商技巧,具體的例子,像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中,宋喬安與劉昭國去接受的婚姻諮商那種技巧,著重於先從感受自己的溝通時的狀態,到挖掘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恐懼和傷痕,並且在和對方溝通時坦承這些弱點,讓雙方進入真正深層而根本的交流。
至於這套練習有沒有效?作者提供了很多本身輔導成功的案例。
另外,作者提出的溝通陷阱的四大誘餌是我在政治社運圈裡很常看到的:
「自以為是對的」:
這個我比較會理解成自認為智力或知識過人,覺得會拒絕自己主張的都是因為太笨或知識不足。這在我接觸到的人裡面相當多,我後來甚至私下跟一些朋友戲稱,如果在社會上因為一直沒得到能力上的肯定的話,可以來社運圈,你會馬上覺得自己智力大增信心爆表,看得比其他社會大眾清楚,彷彿大家都頭腦混沌,只有你是少數看出問題的聰明人。
「自以為是正義的化身」:
這個意思倒不是說社運人士明明不正義卻自以為正義。而是說有這種心態時,會覺得自己在執行至高無上的正義,所以其他人如果不接受自己的主張,就是因為他自私、冷漠、缺乏正義感、不關心社會福祉,需要被譴責批鬥,我稱之為「正義無敵」。甚至發展到一個比較極端的程度,會出現瞧不起整個社會的心態,站在一個道德至高點上,你會覺得跟他在同一個空間相處很窒息,不知道什麼時候戳到他的點,就會開始被思想檢驗。
「自以為確定無疑」:
這個問題就是,不太會去進一步檢驗自己的主張是不是還有不足之處或是討論空間,認定自己的主張毫無疑問地正確,這跟「自以為是對的」不太一樣之處在於,他們不見得會帶著優越感,但他們會在心裡認定「事情就這樣,沒什麼好懷疑,本來就該如此」。在圈內可能感受不到,但圈外人試著跟他討論的話,可能會變成鬼打牆或套套邏輯。
「自以為安全」:
書中這個詞的用詞會讓人誤解,但其實意思就是,只想跟同溫層裡的人交流這個議題。因為這種作法相對輕鬆也可以互相取得認同感,因此會有一種安全感。但也正因這樣,就很容易形成同溫層效應,扭曲了對現實的看法,發展到比較極端會幻想自己的支持基礎比實際上廣大很多。
其實我覺得會掉入這種心態陷阱也不是那麼難理解,因為自己認定理所當然的東西,別人竟然不肯接受,挫折感之餘,就會怪起對方理解能力差,不然就是覺得對方不像自己那麼有正義感。然後再回到圈圈內取暖時,同溫層效應又會加強這種信念,於是變成惡性循環。
但是,如果真正想推廣自己的理念到圈外的話,抱著這幾種心態去和圈外人溝通,問題會很大,輕則被無視,重則甚至對方會更厭惡這個主張。
雖然我說社運人士在溝通上常常會犯上這幾個毛病,但平心而論,很多社運人士其實真的是挺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對自己經營的議題也有一套系統性的見解。再者,扣除掉一些心術不正有其他意圖的人以外,社運圈子裡其實大多人都很有正義感。所以這些心態作者稱之為「誘餌」倒是很貼切。因為對於參與其中的人來說,真的很容易不小心就陷進去。
另外,雖然我好像是以一個第三者的觀察立場在描述,但以上幾個毛病,我自認也曾經程度不一的陷入過,甚至可以說,即便到現在我都還是要提醒自己小心不要輕易落入這種心態,而這也是在這種圈子裡必須不斷地修煉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