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來說,很多的消費行為其實都不只是商品本身而已,而是各式各樣的體驗消費。就以餐飲來說,我們選擇一家餐廳聚餐時,並不只是為了攝取生理所需的營養成份,會考慮店家的裝潢風格、店內空間的安排、料理的美觀和服務的品質等等。或者以衣著來說,我們並不只是為了禦寒防曬等功能,我們會考慮設計上能不能突顯體型的優點並修飾缺點,風格有沒有符合我們想表達的自我認同。
《不賣東西賣「體驗」!》這本書,就是主張商品的行銷不能只從商品本身的功能考量,更要從販賣體驗的角度思考。現在的消費者常常不會缺乏什麼商品,加上每天接收的資訊量又多又雜,想要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的話,商品被賦予的意義、引發消費者的想像空間、消費過程中的連結和感受等等才是關鍵點。
比方說,很多汽車廣告都不是直接描述產品規格,而是透過一個故事呈現出一種生活風格或是階級形象,激發消費者的想像來連結汽車和自己理想的生活型態或形象。
本書是由一篇一篇的短文所構成,每一篇都用一個實際案例來談一個觀點。有不少觀點所提到的案例是一般人熟悉但卻容易忽略的小細節,比方說促銷文案不能只平鋪直述地寫上產品的內容或折扣而已,還要能挑起消費者的想像。邊讀會一面想到很多自己看過的很多的看板上的促銷文案或廣告單,其實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也有一些讓我感到很新鮮的案例。就以一間在原宿的髮廊「CURE」這個例子來說,雖然經營的是理髮店,但卻提供客人各式諮詢服務,範圍包括愛情、前途、人生等等各式各樣的問題,甚至還有客戶是想開店來尋求諮詢。店長夫婦其實也不是這些問題的專家,他們只是傾聽客人說話。但因為這個服務,使得這間店的回客非常多。
整體來說這本書讀起來很輕鬆也很有趣,雖然作者是希望能給從事行銷工作的人或企業建立新的觀念,但即便讀者並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單以消費者的立場來說,我認為也很值得一讀。
一來,光是讀到一些不同的經營方式就是一種趣味,也可以培養出不同的觀察角度。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各種體驗消費,讀完本書後,在外面無論是逛街也好,想找個餐廳吃飯也好,就可以多留意一下,用書中的觀點來評估這間店用什麼方式挑動消費者的想像,或是提供了怎樣的體驗風格。
二來,也可以透過本書想起一些自己過去的消費經驗是如何被挑動引發的。我就有聽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在逛街時衝動買下某個商品,事後才覺得怎麼會買這種自己用不到的東西的經驗,這過程中可能就有很多自己沒注意到的精巧設計在誘導。
以我所接觸的範圍來說,日本人在設計使用者體驗這塊真的很強,像是在日本旅遊,腦波不夠強真的會很容易就給他消費下去了。有很多行銷手法是我在台灣還沒怎麼看到,或者是有做但在細緻程度上還是差了一截。這部份真的很值得參考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