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應該都有這種經驗:

「立志要加強體能,就開始每天做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或是天天出去跑半小時,但一兩個星期後就開始厭煩偷懶,不到一個月就不了了之。」

「想要好好提昇英文能力,但也不知道從何練起,聽說有人看CNN和BBC就跟著去看,聽說有人看美劇練聽力就跟著看,但通常都持續不了多久。」

「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感到很煩躁,想要改變卻也不知道從何改變起,過了幾年還是這樣得過且過下去。」

這類問題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很想達成什麼或改變些什麼,但每次都只能在模糊缺乏明確目標或執行計畫下執行,不是草草地做沒幾下就堅持不下去,就是連實際嘗試都沒有,久了可能還會產生一種覺得自己缺乏意志力的無力感,甚至越活越沒自信,越活越消極。

如果你深受這類問題所困擾,那麼這本由小堀純子寫的《從未來寫回來的逆算手帳》,應該會是個很好的參考書籍。



「逆算手帳」說穿了也不是什麼很神奇的概念,就是「願景 —> 計畫 —> 行動」。

看起來確實沒什麼新意,事實上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以這種程序在進行。
比如旅遊,我們通常是先決定想去哪個地方(設定願景),再來規劃預算規劃、交通方式、景點安排和住宿地點等等(制定計畫),然後上網購票、訂旅館,到實際出門享受旅程(開始行動)。

但問題點就出在於,很多人只會在某些規模比較小或是時間比較短的目標裡這麼做,去到一些牽涉到比較需要長時間執行的事情,或是比較難具體化的目標,就會以「堆積思考」的方式來行動。

所謂「堆積思考」,就是缺乏一個明確的目標以及相應的計畫,只憑當下感覺去做看看,就好像我前面提到的練身體和英文的例子一樣。

於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提供一套具體可複製的方法,透過正確地設定「願景 —> 計畫 —> 行動」來完成任何我們想達成的目標。



設定目標方面,我認為有三大重點,分別是真心化、正面化以及具體化。

所謂真心化的意思是,挖掘出心中真正想做的事情,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以及現實生活中,心中真正的渴望已經被社會期待和工作現實給壓抑,一下子很難想出來。

而正面化則是,要讓自己設定目標時,感受到自己是有可能辦到的,而不是直覺先想到「好困難」、「做不到怎麼辦」之類的消極念頭。

至於具體化則是,將模糊的念頭轉換為清晰具體的目標,比如說比起「想要加強體能」來說,「想要達成深蹲120公斤」、「想要跑完一次半馬」就是相對具體化的幕表。

又比如,比起「想把英文學好」來說,「想要能不查字典就看懂整篇CNN專欄文章」就是一個比較具體化的目標



制定計畫方面,我認為重點在彈性化、由整體回推細部,以及蒐集資訊以設定執行時間和必要資源。

彈性化的意思是,不要想著要制定完美無暇的計畫,一來這樣會製造過大的壓力,反而容易放棄,二來無論任何計畫,都會遇到需要修正計畫的狀況。

由整體回推細部則是,從比較遠比較整體的目標開始,在時間上由未來至現在依序回推,在任務上由較為抽象拆解成較為具體。

再來就是要計畫時,必須設定有哪些個別的任務,分別需要動用到多少金錢、時間以及人力等等。而我們需要如何蒐集資訊來完成前述的相關規劃。



而在開始行動階段,重點就是如何保持動力的心態

在往目標前進時,必然會遇上阻礙,時間久了也可能開始有倦怠感,這是就是要懂得如何保持正確的心態以維持動力



其實「願景 —> 計畫 —> 行動」這類觀念已經很常被提及,所以我認為讀這類書時,重點要比較放在作者提供的具體執行方法上,以及檢視自己在哪個面向上比較需要加強。

另外,像本書這種大型規劃的書來說,對於原本是以很漂流沒有目標的生活方式的人來說,一口氣要制定這種規模的計畫我認為可能會有一點困難。反而有可能會因為想到這麼龐大的計畫就頭大。

對於這樣的人,其實也可以將本書的方法以專案化的方式用於一些局部性的目標,比如學習某一種技能,或是通過某個考試,或是想建立一個個人網頁並且獲得多少粉絲等等。

依照循序漸進的原理,等到能夠先從規模比較小的局部計畫裡,練成這套完成目標的步驟,再來運用在規模更大目標更多更複雜的問題上。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0 月 1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