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電腦和各種軟體的幫助,現在製作圖表的門檻越來越低,透過圖表來輔助傳達內容也越來越普遍。

就舉一個很熟悉的例子,現在大多人在製作簡報時,一定都會插入一些圖表作當輔助。

又比如在財經新聞來說,各種統計資料都會使用精美的統計圖表來輔助表達,很少從頭到尾只有純文字的內容。



掌握製作圖表的能力,就能更有效率也更有說服力地表達

圖表有很多文字所沒有的優點,像是比較容易給人深刻的印象,或是在表達變化趨勢方面比較直觀等。

好比說,如果要表達一個國家的在近二十年的GDP成長率的趨勢,

比起依據年份一一列出成長率的數字,就不如繪製一張橫軸為年份,縱軸為GDP成長率的現圖來的直觀。

又比如說要描述一個組織的層級與任務分工架構,現在應該都是以組織架構圖和工作流程圖來表示或輔助,而只依靠純文字來描述。

既然現製作圖表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而圖表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對於現代人來說,能夠掌握如何將資料轉換成圖表的能力,就能更有效率也更有說服力地強化自己的表達。


雖然說市面上其實有不少關於簡報或是圖表製作的教學書籍,但大多都是著重於技術面的講解。

而Scott Berinato的這本《哈佛教你做出好圖表》,我認為是在建立正確的觀念和流程上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製作圖表的第一步是先進行思考

和其他的圖表製作工具書不太一樣,這本不是直接給讀者具體的製作細節,而是要給讀者建立製作圖表時的正確觀念。

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當我們決定要製作圖表時,第一步不是馬上打開製圖軟體,而是先進行思考。

我們要用來製作成圖表的資料是什麼類型?製作這個圖表的目的是什麼?要傳達的對象是誰?要讓對方感受到怎樣的內容?

我就看過不少人在製作簡報的圖表時,會落入「技術控迷思」。

這裡所謂的「技術控迷思」,指的就是這個人在製作圖表時,腦袋的重點都放在如何將圖表製作得很華麗,最好多上幾種色彩,再加上一些炫目的動態特效。

但很多時候,我反而在感受上,會有焦點被那些華麗炫目的特效給轉移,甚至那些特效反而還會額外增加我理解上的困擾。

這種問題就像在寫作時,有些人會滿腦子想著塞一堆很厲害的修辭技巧,卻反而妨礙了內容的傳達。



製作圖表前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作者就告訴我們,要進行視覺化思考時,首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一、這是屬於「概念」或「數據」的資訊?

二、我是要「陳述」或「探索」某件事情?

所謂的「概念」資訊,純粹是概念性而不涉及數字。

那麼「數據」資訊就是指類似統計、比例等等涉及數字的資料。

而「陳述」和「探索」可以依據目的來理解。

「陳述」要將自己已知的內容表達給對方。

而「探索」則是指想要探索一些未知的洞見,而採用的圖示。


將這兩個問題合併,就會產生四個象限的分類。

圖片來源:《哈佛教你做出好圖表》


分別是「想法圖解」、「想法構思」、「視覺圖示發現」以及「一般資料視覺化」。

「想法圖解」的具體例子,像是一個組織的組織架構圖,或是像一個任務的工作流程圖都很典型。

至於「想法構思」,像是小組會議時,我們會在前面的白板上將自己腦海裡的想法圖示化。

「視覺圖示發現」的具體例子,如果有玩過統計軟體的話,我們將資料餵給軟體,跑回歸模型,出現的圖表可以讓我們看出變數之間的相關性,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般資料視覺化」,就有太多典型的例子了,比如之前提過一個國家的GDP成長率變化趨勢的線圖,或是一個國家的年齡性別構成比例圖,都是屬於這類。

先對自己想製作的圖表進行初步分類,再來才知道要依照哪個方向,選擇哪類型的圖表。



你想表達什麼內容,決定了你該繪製怎樣的圖表

在我看來,整本書的內容都環繞著一個觀念,就是你想表達什麼內容,決定了你該繪製怎樣的圖表。

一路看下來,會發覺跟其他教企劃書撰寫或是簡報製作的書籍不一樣。

他不會給你一套正確無誤的圖表製作原則。

而是把圖表製作視為一種表達工具。

裡面當然還是會提及一些原則,但比較像是「你如果想表達什麼,你就應該考慮blah…blah…blah..」。


很多人在製作圖表時常常會陷入兩個迷思,一個是過度裝飾,一個是過度繁瑣。

我們應該把表達視為另一種語言,

在寫作時我們想表達什麼內容,就使用相應的文字。

那麼在製作圖表時也是如此,想表達什麼內容,就製作出相應的圖表。

過度裝飾的圖表,就像刻意使用一堆華而不實的修辭,而過度繁瑣的圖表,就像添加了過多不必要的細節描述,反而讓人更難抓到重點。


我認為能夠掌握製作圖表的技術,將圖表製作得更精美很好。

但是就如同寫作一樣,在追求修辭的優美之前,要先做到正確傳達內容。

而在製作圖表方面,這本書不會讓你馬上變成製圖達人。

但依照本書所建立的觀念,透過正確的流程,可以讓你能夠先製作出正確傳達內容的圖表,讓自己在資料視覺化可以踏出正確紮實的第一步。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0 月 22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