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大多人小時候一定都會被問及自己的志願,這個時期可以天馬行空地講,而且通常變得很快。稍微大一點以後,開始會在學校裡做一些適性測驗,幫助學生找出自己將來想要的方向。
隨著年紀增長,會感受到社會上給自己的可能性越來越窄,如果沒辦法定下心專注於一項工作或領域,很容易就被認為是缺乏目標,沒有定性。
事實上,依照Emilie Wapnick的描述,在美國也有這個現象,但他試著挑戰這個觀點,也就是,所謂的「沒定性的人」,其實有可能就是他在《沒定性是種優勢:獻給還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的人》這本書裡所說的多重潛能者。
我們大多都很清楚專精在一個領域的優勢會是什麼,但不見得知道對多種領域都感興趣能有麼好處。
那麼,本書就是要幫助多重潛能者發覺自己的優勢,並且找出,甚至是創造出適合自己發揮的生活方式。
本書提及多重潛能者通常會具備的幾種特長:
一、融合各種點子
因為學習過各種不同的知識或技能,所以比較有機會融合不同領域的能力來創造出全新的組合。
比如說,我有固定在收看的一個健身youtuber蓋伊,就是一個融合兩種能力的例子。
蓋伊不但是長期訓練的健身愛好者,同時他在youtube影片製作上,也常常展現出他的表演創意能力。
結合這兩個能力,使得他的健身頻道相較於其他專注在健身知識的同類型頻道,有更多趣味性的優勢特色。
二、快速學習
不同的知識或技能間,並不是完全獨立不相干的領域,而是都會有一些共通的原理或是相關連的部份。
因此,學習越多新東西時,也會掌握更多不同的原理,下次學習新事物時,就可以應用這些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幫助學習速度,而不需要完全從頭學習。
我聽過很多擁有兩種以上的外語能力的人都會提到,有過學習一門外語的經驗後,再學第二門外語速度會明顯更快。
以我自己經驗感受來說,比起當初學習英文,在日文的學習速度上快很多(當然這也不是單一因素,比如我是以比較主動積極的態度來學日文也是原因之一)。
三、適應力
有學習過不同領域的知識或技能的人,在面對事情時,擁有比較多的思考方式和技能上的選擇,甚至可以融合著應用。
也就是說,對於專精一門學問或技術的人,如果遇到的事情是他擅長的能力所無法解決的,就會卡死,但多重潛能者卻比較有機會採取更多元的作法來解決問題。
另外,由於現在社會和經濟環境變動越來越快,有些技能可能會有失去重要性的風險,這時候,如果擁有更多不同技能的話,就比較能有更多出路。
四、大局思考
小至一個組織,大至整個世界的運作,都不會是單一面向的。
通常單一領域的專家比較會有一種毛病,就是完全以自己的專長領域的思考模式來看待事情,也因此常常會跳不出片面觀點。
但多重潛能者因為具備多項的知識或技能,能夠在不同的思維模式間切換,
多重潛能者比較有機會從不同的面向來切入,因而能更全面地掌握整個大局。
五、聯想與翻譯溝通
多重潛能者會接觸到各種不同領域,也因此,比較能夠理解不同類型的思考模式,這使得多重潛能者也比較能理解並連結不同領域出身的人。
我曾經嘗試過很多興趣,包括巴西柔術、泰國拳、攝影、社運、日文以及閱讀很多不同領域的書籍等等。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可以和別人聊天的話題範圍很廣,這對我需要依靠聊天來建立關係的時候很有幫助。
同時,因為每學一個不同的新事物,也都是在學習一個新的思考模式,也會進入不同的環境,接觸到不同的人。
因此我覺得比較有能力理解不同領域出身的人的思考方式。事實上我確實也曾經在組織裡扮演過中介者的角色,出身背景相差太多的人如果出現溝通上的障礙,我常常是能理解雙方,並且將一方想法「翻譯」給另一方的人。
雖然本書特別提出多重潛能者這個概念,但我認為,所謂專精在一個領域的傾向和多重潛能者間,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法,而是一條連續的光譜,有些人明顯比較偏向沉浸於單一領域,有些人則比較喜歡發展各種不同興趣。
這也不難理解,稍微想想就知道,就算是在工作上專精於一個工作而且也從未改變的人,很多也都會在工作之餘有些其他興趣。
另外我覺得,有多重潛能者傾向的人應該比想像中還多很多,只是礙於各種條件限制,很多多重潛能者不敢依照自己的欲望去投入些其他不同的領域。
在美國是什麼狀況我不確定,但在台灣的話,可能一來是文化所使,二來是整體社會和經濟條件所限制,我大概在腦海裡轉了一下自己所接觸到的人,真的像本書例子裡明顯實踐多重潛能者方式生活的並不多。
真要說的話,最大宗的大概就是書中所說的「愛因斯坦模式」,也就是擁有一份穩定,又不會消耗自己太多時間和能量的工作,讓自己可以很有餘裕地去追求其他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我以前在練泰拳的教練就是典型案例之一,他平常有一份正職工作,下班後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拳館裡訓練學員,另外他也很喜歡畫圖、設計,以及製作泰拳訓練的相關器材。
「集體擁抱模式」,也就是一份工作裡同時融合了各種不同能力需求,這種工作其實不少啦,好比說國外業務,至少就必須具備產業知識、對外溝通、內部協調和外語能力,有的甚至還要能規劃國外參展,但一個人會不會剛好對其中的每一項工作都感興趣就是另一回事了。至於自己創造出集體擁抱模式的工作嘛,我目前想想不到到例子。
再來是「斜槓模式」,我是認識一些SOHO,但真的斜到一個很斜,橫跨差異很大的領域的人一下子倒是想不太到,大多是以一個核心能力,來發展出一些分支的工作。
至於「浴火鳳凰模式」,也就是沉浸於一個領域一段時間以後,離開並且跳到另一個不同領域。這種人好像也有,但通常跟他前一個領域有相關或重疊度很高,我有點難界定到底算不算是不同領域,另外有一些其實是不得已,而不是由自己的興趣所驅動。
現代社會和經濟的變動很快,我認為不管有沒有打算發展多重潛能者的生活方式,都應該要多嘗試跨領域學習一些不同知識和技能。
首先,越來越多的高階工作都要求多重能力的整合,很多多重潛能者的優勢,像是融合不同點子、大局思考、聯想和翻譯溝通等,都開始被重視。
再來就是前面有提到過的,具備多項能力,才能在面對變動時,能有更多的選擇備案。
所以,行有餘力的話,多培養一些興趣,對自己是肯定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