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自己在寫作或口語表達上不好,其中有不少會積極尋找一些相關技巧的教學,但學了以後好像知道了些什麼,卻還是卡卡的生產不出什麼好內容。
會有這樣的問題,其中一個很大的可能性,就是連自己想傳達的內容都不是很清楚,自然就不用談如何表達了。
以旅遊來比喻的話,就是想出門旅遊,但卻沒想好自己到底想去哪玩什麼,就埋頭研究搭大眾運輸還是自己開車的優缺點。
而梅田悟司的《不只令人心動,更讓人行動的言語力》就是主張,想改善自己的表達能力,要先從孕育自己的意見開始,再來才是將這些意見表達出來。
本書的核心概念就是將語言區分為外在語言和內在語言,外在語言就是平常我們寫出來說出來的話,也就我們很熟悉的那些。而內在語言卻往往會被忽略掉,就是在我們腦海裡浮現的感受和想法。
作者認為我們必須先意識到內在語言的存在與重要性,先好好地磨練自己的內在語言,以此孕育出自己的意見,自然就可以改善外在語言的部份。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很清楚自己的內在語言,但其實則不然。
就以一個例子來說明。
很多人應該會有一種經驗,就是有時會感覺自己腦袋好像一直在轉,好像一直在思考事情。
但如果真的要把這些東西寫出來,才會發現其實只是一些支離破碎的片語,或是不斷重複跳針的念頭。
本書作者認為,如果沒有好好地探索自己的內在語言,在需要表達時,就會發生這種事情。
所以,表達不好並不是都出於技巧上的訓練不足,而是內在語言的磨練不足。
本書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先是介紹內在語言和外在語言,並且說明磨練內在語言的重要性。
第二部份則是提供具體的七個步驟來磨練自己的內在語言。
第三部份才是將磨練出來的內在語言轉化為外在語言的技巧。
其中我覺得比較重要的觀念就是。
想要檢視在腦海裡打轉的零碎感受和想法,要在寫下來以後,才能空出大腦的資源,拉開一段距離來俯瞰這些內容。
把這些東西寫出來後,開始對自己的這些想法提問,包括「為什麼?」、「然後呢?」、「真的嗎」等等。
透過向自己提問的過程,釐清並且進一步系統化地彙整這些內容。
久了以後,這些內容就會比較完整也有組織地存放在大腦裡。
一旦需要表達時,就可以很快地提取需要片段並組織起來。
這本書提供了一套有系統的磨練內在語言的方法,如果能照著做一段時間,應該會發現自己在掌握內在語言上進步不少。
不過我想對一些比較沒時間或動機沒那麼強烈的人來說,這樣的方法會略嫌囉唆。
退而求其次,我認為單純寫作就是一種內在語言的訓練,但並不是指非要馬上寫出一篇架構完整的文章不可。
而是先將自己腦海裡浮現的東西照實寫出來,隻字片語也無妨。
再來透過對自己提問,來擴展和深化想法。
寫日記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倒不是說要鉅細靡遺紀錄一切,也不是像流水帳一樣排列出事件。
而是將自己一天下來一些感受和想法給寫出來。
在寫作同時,最好是能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並寫出來。
一般人在寫日記時,還是會習慣自我審查,避免寫出一些自己不太能接受的弱點或是黑暗面。
但既然也沒有要給別人看,不如就放心寫出來。
反而是寫出來以後,可以拉開一段距離來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想法。
對於探索自己的內心,和發展自己的意見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此外,遇到比較印象深刻的事件,或是看到比較觸動自己情緒或想法的文章,也都可以馬上寫下來。
寫多了以後,一來會開始注意到自己對哪些議題比較有感,二來也會發現自己都傾向於怎麼思考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