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內容是來自於在BBC播放的《英國製造》,探討的是英國的產業發展現狀,主要著眼於英國基礎製造業持續衰退,轉型為以智慧財產權為主要價值的高端製造業,以及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動態的描述,以及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原文出版於2012年(繁體中文版出版於2017年),距離現在也過了好一陣子,但英國整體的產業特性大抵上來說應該沒太大幅度的變動,現在讀起來依然有很高的參考性。
本書的特性就是,知識內容夠豐富,但各主題解釋起來也很淺顯易懂,大致上來說具備基礎的經濟學概念的人應該都可以讀得輕鬆愉快,又有所收穫。
內容分為四大部份,首先是英國整體的經濟產業概況,再來依序談製造業、智慧財產權,以及服務業這幾個不同類型的產業特性,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
閱讀本書時,可以依照不同的關注焦點切換著讀。
一種就是對於英國本身的經濟狀況有興趣,本書對於英國的產業發展概況有整體性的描述,也有觸及到很多英國產業裡的重要領域。
好比說在汽車產業方面,英國並沒有像德國或日本那樣強大的汽車品牌,但在汽車零件方面卻佔了相當大的市場。
又比如英國雖然沒有像美國的蘋果或韓國的三星電子這種手機品牌,但卻有ARM這種設計各種手機乃至各種現代電子產品都需要用到的微處理器的公司,在手機用微處理器方面的市占率甚至超過90%。
另一種關注焦點,則是可以看作者如何運用經濟學概念分析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
雖然本書內容是以英國的經濟為主題,但我認為更精彩的部份,在於作者用一些有趣又好動的方式,來解釋一些經濟觀點。
比如在第一章,作者用收入高但支出更高,以至必須舉債的明星足球員,和收入低但勤儉度日,所以持續有存款累積的清道夫為例子,說明貿易赤字黑字,並不能直接代表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的好壞,而是一個國家目前整體而言,是比較傾向於消費還是儲蓄。
另外有些內容也讓我覺得特別有趣。
比如在製造業心理學的部份,
提到製造業的產出有具體的商品,所以比較能讓人直接感受到價值。
相較之下,服務業的產出很多都沒有具體物品,屬於無形商品,比較無法直接感受到價值。
所以服務業裡面有不少屬於「體驗經濟」之類的產業就會被製造業思維的人認為是浪費。
比如在台灣來也有類似現象,現在五六十歲以上,是在製造業高速發展的年代成長的。
其中就不少就會覺得在裝潢精美的餐廳用餐是在「吃裝潢」,是一種浪費。
在發展階段上,英國是已經轉型完成,但仍有一些待解決的問題。
而台灣則是處於一種代工製造已經面臨瓶頸很久了,但又還沒成功轉型為高端製造或是高階服務為主的產業結構。
另外台灣和英國的經濟規模、地理位置和政治條件也都相差滿大的。
所以要說本書的觀點,如何能帶給台灣讀者些什麼啟發的話。
對我來說,就是代工製造業經濟發展到一個程度以後,因為人力和土地等成本的提高,而需要轉型這件事上,還是有一定的參考性。
產業升級也一直是業界的口號之一,我想透過本書大略掌握一些觀念,應該也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