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個我以前的小故事。

記得小學四年級時,我的作文分數一直都在班上排名最好的幾個,有一次全校的作文競賽,就被選為班上的代表去參賽。

很不巧的,那天我感冒,原本想說請假放棄比賽,但家人覺得能代表班上參加比賽很難得,要我至少去參加完比賽再回來休息,於是我外婆就帶我去學校。

到了比賽時間後,公佈的題目是「我最思念的人」。

他老師的,我當時才小四耶,認識的親戚全都還活得好好的,根本沒經歷多少悲歡離合,是能有什麼思念的人啊。

苦惱了一會,靈感一來,腦筋動到我外婆身上,想到我看過的漫畫劇情也有寫到外婆。

我開頭就寫小時候我外婆很疼我,爸媽罵我時都會護著我,還會帶我出去玩。

接著描寫外婆在我上小學前重病住院,我感到很不安,但是醫生判定外婆日子沒多久了。

我就問外婆有什麼願望,外婆說想看我長大背書包上學的樣子。

於是我就馬上買了個書包背去醫院給外婆看,外婆完成心願後安心地離世。

結尾描寫就是到多年後我依然很想念外婆。


好,作文到這裡結束,過了一段日子後,名次公佈了,我拿到全校第三名上台領獎。

領獎時我也沒覺得有啥不對,還覺得自己很厲害,腦筋動很快寫得很好。

回家講說自己把外婆寫死掉,然後拿到第三名,家人臉色尷尬地跟我說不要跟外婆提到這件事情,老人家對這種事情很禁忌。我想想才意識到自己幹了件不太OK的事情。

之後有段日子,外婆要帶我去學校或是送東西過來,我都會趕快把她打發走,深怕被閱卷老師看到外婆竟然還在。雖然後來想想閱卷老師應該不會記得我,也不記得我寫了啥吧。



上面的故事並不是要炫耀我小時候很厲害,而是要表達當時的作文教育會造成這種荒謬的結果。

對於大學並非人文社會相關系所訓練的人來說,有不少會覺得要寫個一千字以上的文章就很困難,一旦必須寫出一篇文章或一份報告都會很燒腦,常常會坐在電腦前以後,連怎麼開頭可能都要想個半天。

我不太確定現在國小國中高中的作文教育跟我當時有沒有什麼變化,當時的作文教育就是老師出個題目,然後學生要在限定的時間內寫完,結構要符合起承轉合,內容要盡量加入一些比較困難的修辭,甚至是各種成語,以展現自己的文學程度,再來則是內容要盡量符合閱卷老師的口味。

而這一切,都跟你自己想表達什麼不太有關係,就像我當年的作文一樣,事實根本無關緊要,我只要想辦法寫得超乎現實的感人熱淚又灑狗血,然後加入一堆優美修辭啊成語,就可以在這種作文教育下獲取高分。

這種作文教育方式,其實跟往後需要的寫作能力有相當的落差,換句話說就是根本用不上,而且還造成思考上的阻礙。

我們大多場合所需要寫的文章,往往都不要求多優美高深的修辭,也不是為了迎合閱卷老師的口味去編造出唬爛的劇情。重點反而在你要寫出什麼內容;題材要如何蒐集;要寫給怎樣的對象等等。

其實,寫作最原始的用途就是傳達資訊,而最基本的能力應該是如何清楚完整地向自己設定的對象表達出內容。



日本的寫作教育似乎也有類似的問題, 上阪徹這本《10倍速!寫出最強文字:簡報、企劃、e-mail、部落格、履歷,超速完稿不用改!》,就是在挑戰這種過度強調特定作文結構和修辭運用的寫作觀點。

作者的基本主張就是,對於一般社會要求的文章或是商用文章,「寫什麼」遠比「怎麼寫」更重要。以及在寫作時,並不是直接開始寫,而是先蒐集所需素材,再來排列素材以完成文章。



本書對寫作的流程分為五個步驟:

1. 確定目的及目標讀者是誰
我們會寫作通常就是因為有什麼目的,想傳達些什麼,也許是想分享經驗,也許是想提供資訊,也許是想說服別人。

然後,我們也要考慮到自己是要寫給怎樣的人看。好比說,同樣想談論「自助旅行怎麼規劃」,對於二十幾歲年輕力壯但經濟收入還不多的青年族群,和對於六十歲以上經濟基礎雄厚的高齡族群,談論的內容必定完全不同。

2. 蒐集素材:
決定好目的和目標讀者後,就要開始決定蒐集哪些素材,比如同樣以「自助旅行怎麼規劃」這個主題來說,我們的素材可能就要蒐集一些訂房網站的使用方法和優缺點,或者是交通方式有哪些類型等等的資訊。

3. 排列素材:
蒐集完素材後,就開始分類素材,依序排列成一篇文章,以「自助旅行怎麼規劃」的主題,可能就將素材分類成「行前準備」、「景點搜尋」、「住宿安排」、「交通規劃」等,然後依序排列成文章架構。

4. 一氣呵成寫完:
接著,因為所有的素材和架構都完成了,就可以一氣呵成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重新再看過。

5.重新讀過文章
看看前後邏輯有沒有問題,有沒有錯別字,句子通順與否。

也就是說,先決定好你寫這篇是想傳達什麼訊息,或者是想達到什麼效果,並且考慮你要表達的對象是誰。設定好目的和對象後,開始蒐集相應的寫作素材,包括一些事實、插曲、數字等。接著把這些蒐集完成的素材,重新排列組成。再來一氣呵成寫完。最後再重讀檢查內容。



熟練這個架構,就可以很有條理且快速地產出一篇表達精確完整又切中讀者需求的文章。

而這種寫作流程很不同於以往學校教育的寫作方式。

首先,以前我們是被給訂題目後,就要直接開始寫,不會有蒐集素材的前置作業。

再來,以前我們也不會設定目的以及目標讀者。或者正確說起來,目的就是要獲取更高的分數,所以要符合架構並且盡量填入各種高深修辭,而設定的對象往往就只有閱卷老師。

傳統的作文教育,搞得一堆擅長寫作的學生寫出來的東西都像一個模子出來的,而且因為目的是獲取高分,內容往往「迎合閱卷老師口味」而非「傳達自己的想法」,也難怪離開學校以後,面對目的完全不同的寫作要求,很多人會顯得不知所措綁手綁腳。



其實我也不是否定修辭訓練的價值,但我認為既然文字最原始的目的是傳達訊息,那麼,寫作的教育就應該從將來學生在社會上所需要的能力做為優先考量。一個人應該是先要能好好表達自己,再來才考慮如何表達得更優美。

至於跟我一樣在求學階段沒有得到適當的寫作教育,出社會後又為了寫作而苦惱的人,我認為這本書很值得一讀。

我想,透過這本書改變自己對寫作的態度,並且照著裡面提供的方法來練習,應該可以很快改善自己每次寫作都很痛苦的問題,並且可以寫得又快又好。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0 月 10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