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現代生活裡,充滿著讓我們分心的內容。
你可能一有空檔就想拿手機出來看看臉書有沒有新的訊息、IG剛發表的照片有沒有多幾顆愛心。
你可能不小心就被一些標題聳動的文章給吸引,比如「什麼?原來花心的男人都有這五種特徵!」、「看完這七個理由,我再也不敢在晚上運動了!」
你可能下載了很多手機APP遊戲,一天下來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面。
你也可能會一下看到社會新聞覺得好可怕、一下看到渣男藝人劈腿氣噗噗。
我們的生活變得很容易分心、焦躁和不安
這些大量送進我們電腦和手機的內容,已經造成我們生活和工作上不少問題。
比如需要專心時,卻一直忍不住想拿手機起來滑。
或者因為發表的文章或照片沒幾個人按讚就焦慮不安。
也或者看網紅秀出奢華生活的影片照片覺得自己的生活真是一塌糊塗。
還是聚會時看到朋友不時地拿出手機來滑,讓你覺得不太被尊重,但可能你自己不小心也會這麼做。
你也不是從來沒意識到這些問題對自己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造成的困擾。
但你就是很難擺脫這些事情的影響。
注意力商人的精心設計
在Tim Wu的《注意力商人》這本書裡告訴我們,以上那些現象其實都是注意力商人精心設計的結果。
所謂的注意力商人,就是想辦法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然後將注意力轉賣給廣告商,藉此獲利。
通常注意力商人都不是廣告商本身,而是內容產製者,或是平台提供者。
那些吸引我們不斷去觀看的內容,就是為了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並且將廣告訊息投放給我們。
所以我們在刷臉書和IG時,都會看到夾雜在其中的廣告。
看內容農場或新聞時,也會在文章中間看到廣告,或者突然跳出廣告視窗。
看網紅的影片時,也會看到一些商品的業配內容。啊,當然,有些手段比較高明的會讓你連被業配了都還沒察覺。
吸引注意力是一項歷史悠久的產業
其實注意力商人已經是一項歷史悠久的產業,至少不是在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普及後才出現的。
在本書裡,報紙就是最早被注意力商人運用的載體。
隨著傳播技術的進展,不同時期會發展出不同的資訊傳播媒介,從廣播到電視,乃至我們現在熟悉的電腦和智慧型手機。
雖然載體都不同,但背後的原則是共通的,注意力商人想辦法製造出吸引我們的內容,然後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售出去。
本書就是注意力產業的發展史,包括注意力商人不斷因應時代演變,發展出不同注意力擷取模式,以及對整個社會造成的影響。
注意力產業的發展模式
注意力產業的發展史裡,每個時期都會呈現出一個共通模式。
首先,是有人會在新的媒介可以發展出一套吸取注意力並獲利的商業模式。
接下來,其他人發現這塊市場有利可圖,就陸續投入競爭。
再來,在激烈競爭下,注意力商人就必須想辦法發展出比對手更有吸引力的內容。
後來,因為惡性競爭,對整個社會上的閱聽大眾造成困擾,引起整體的反彈。導致這套模式的獲利下降,產業衰退。
之後,注意力商人又找到新的媒介,或是想出新的商業模式,這個流程就從頭繼續循環。

從這套模式我們就可以發現,為什麼有些媒體為了搶佔注意力,會製作出越來越聳動的內容,甚至不惜誇大造假。
就以我們台灣來說,曾有個熟悉的例子,就是早期的蘋果日報,裡面的新聞會大量採用裸露血腥的照片來吸引注意。
其實,這種玩法並不新奇,早在一八三五年,《紐約太陽報》就玩過更扯,扯到以現在的眼光回頭來看會覺得很可笑的內容。
他們當時報導知名科學家John Herschel爵士在非洲好望角打造一台新的天文望遠鏡,宣稱可以在清楚地看到月球上的物體,清晰度有如在地球上觀看距離一百碼的物體。甚至還報導看到「大型,有翅膀的生物」。
當然,之所以可以唬爛到這種程度,跟當時的科學常識沒現在那麼普及應該也有關係。
但我們可以看出,不管什麼時代,注意力商人為了在注意力戰場上競爭,常常導致失控到搞到沒下限,最後引起反彈。
服務和內容的提供必然需要資金或利潤來源
很多的內容生產者,或是平台提供者,在一開始並不是以注意力商人模式來獲利。
像google和facebook一開始都很抗拒廣告。
google是一直到發展出關鍵字廣告,可以針對真正需要的使用者投放廣告,才真正引入廣告。
而facebook也是靠蒐集使用者資料,發展出可以依據使用者喜好來投放廣告的能力才開始引入廣告。(雖然說後來也出現失控)
要經營內容或平台就像其他產業一樣,需要獲利來源,即便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也還是需要營運成本。
這裡就會出現一個問題,資金怎麼來?利潤怎麼來?
其中一條路線就是使用者付費,這就會走上會員制或訂閱制的路線。
另一條路線就是注意力商人模式。
在注意力商人模式裡,內容和平台的消費者並不是不用付費,只是付出的不是金錢,而是自己的注意力。
就如同蘋果執行長Tim Cook所說:「如果有一項線上服務是免費的,那麼你並不是消費者,反而是商品。」
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怎麼應對
那麼,面對注意力商人無孔不入地擷取我們的注意力,應該怎麼辦。
這裡先不談一些制度面該如何管制及改進的問題。
從個人層面的話,我認為第一要務就是了解這項產業的本質,這也是推薦本書的理由。
想要處理一個問題,首先要了解自己到底面對怎樣的問題。
了解這個問題後,下一步我認為要建立一個觀念,就是「注意力是一項寶貴的資產」。
很多人對於資產的理解僅止於金錢和具體有形的資產,自己的時間和精神也是很重要的無形資產。
我們的時間有限,良好的精神才能讓我們在學習和產出上有效率。
我並不認為我們要完全避免任何注意力商人所提供的內容和服務,事實上真想做到也太難了。
但至少,我們應該要意識到自己的注意力是寶貴的,要妥善分配的。
有這層認知以後,就可以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就如同我們雖然不能完全免除廣告的影響,但至少我們或多或少都可以告訴自己「啊!這是廣告手法,別這麼容易上鉤。」
我們對注意力商人的手法有更完整的了解後,應該也比較能在不小心注意力被吸引時,告訴自己「啊!這是在吸引我的注意力,別這麼容易陷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