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評估這件事其實並沒有很簡單。
依照個性和場合的不同,人往往容易低估或高估自己。
有一個可以簡單辨別你是傾向於低估自己或高估自己的測試。
如果你常常是在面臨一件任務前會很恐懼,但實際做一段時間後恐懼感就明顯減輕不少,做完以後覺得比想像中還輕鬆。
那麼,這就很可能是缺乏自信,容易低估自己。
相反的,如果遇到事情前都很樂觀,做下去以後發覺比想像中還困難,最後搞得一團亂。
那麼,這就很可能是自信過剩,容易高估自己。
記憶是有選擇性的
但事情也並非都這麼單純。
首先,人的記憶並沒有那麼可靠,我們透過經驗建立對自我的認識,並不是平等地看待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以缺乏自信的人來說,他在面臨任務的恐懼,到後來成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並不見得會記得這個過程中的心境轉換。
人不可能永遠都成功,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會特別記住失敗、被否定等不愉快的經驗。
相反的,自信過度的人,就算常常事情發展到最後沒有如他當初預想的順利。
他在記憶中也可能會遺忘掉這個過程,同時特別記住自己成功的經驗。
我在社運圈就有認識這樣的人,
這些人可能曾經有幾次選舉預測得很精準,包括當選和票數都很接近。
他們就很常把那幾次的成功拿出來談。
但就我觀察嘛….他們其實預測錯誤,嚴重偏離結果的次數也沒太少。
不過他們似乎也不是故意不談,這些人也不見得是那種會刻意欺瞞別人的混蛋。
但整體上來說,他們確實容易下意識地隱惡揚善,有過度樂觀高估自己的問題。
事情的意義是主觀性的
再來,人對事情賦予的意義是有相當主觀性的,特別是沒有精確客觀的指標的事情。
如果在面臨一個任務時,沒有事先設定客觀的成功指標。
那麼,缺乏自信的人,即使做出的成果對旁人來說都算符合甚至超乎預期標準,他依然會去把焦點放在自己有哪裡做不好,或是覺得自己運氣好等等。
相反的,自信過剩的人,即便搞得一塌糊塗,他依然會覺得自己有哪裡做得不錯,或者覺得因為有哪些意外造成他的失誤。(即便這個意外就是出自於他自信過剩而沒有評估到)
就再以社運圈為例子,
我就看過一些政治評論者,
假設他預測這次的選舉我們這一方很不樂觀。
但假如後來選上了呢,他可能就會說不要太高興,雖然這個人選上了,基於blah..blah.. 的原因,他也不會照我們期望的去做。
於是焦點從不會選上,被轉移到選上不要樂觀,但重點就是他認為自己預測的方向都沒有問題,總之就是不樂觀。(但對自己預測的精準度倒是都很樂觀)
察覺是改變的第一步
那麼,我們有需要解決低估或高估自己的問題嗎?
我的看法是,傾向低估自己的人做事會比較謹慎細心,傾向高估自己的人則比較會冒險嘗試。
在適度的範圍內,各有優缺點,也不見得非要改正不可。
但如果太過傾向於某一方的話,就會有些糟糕的影響。
好比說,總是太過低估自己的人,會變得畏畏縮縮,躲在舒適圈拒絕接受挑戰,甚至什麼事情都不敢做。
相反的,總是太過高估自己的人,常常因為跟別人說大話,最後都做不到,導致信任度大減。
我認為,能意識到自己有其中一種傾向,而且還掌握得到自己在遇到哪方面的事情時會比較明顯,就會有改善的可能。
要怎麼掌握自己這種傾向呢?
首先就是習慣紀錄自己的心情,也就是類似寫日記這種行為。
如果我們把特別明顯的心情都紀錄起來,寫久了就會發現自己紀錄裡面的傾向,因為寫下來的東西跟單純用大腦記憶不同,會比較客觀地呈現給自己。
這樣就比較不會被自己的選擇性記憶給蒙蔽。
再來就是準備執行一項任務時,給自己設定比較客觀可驗證的指標,然後在任務結束之後,檢驗這些指標有沒有達到。
如果發現結果常常都是超越指標,或是低於指標,那就代表自己傾向於低估或高估自己,畢竟,一兩次可以歸咎於運氣或外力,但如果很多次就是一種趨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