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期,師長都會一直強調要好好讀書。

在東方社會的大眾觀念裡,也是比較傾向認為要先努力學習,累積自己的實力再找發揮的機會。

相對來說,多方嘗試和馬上行動好像比較容易被視為輕率或不夠謹慎。

金川顯教則是反其道而行,在《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用1% 投入做到99.9%產出,徹底翻轉工作與人生》,他主張實做優先於學習。

如果我們把學習視為一種輸入(吸收知識進來),將實做視為一種輸出(將知識發揮出來)。

那麼,金川顯教就是認為輸出要優先於輸入(在本書翻譯為「投入」),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的話,輸入都是沒用的



教育體系重輸入而輕輸出


東方的教育體系普遍都有過度偏重輸入,而輕忽輸出的問題。

至少在高中以前的體系,絕大部分的課業目標就是盡量吸收課本的內容,然後在考試取得高分。

這種作法強調的是記住特定內容,然後盡量在測驗中減少錯誤比率。

也就是說,相較之下,沒有嘗試錯誤並修正的問題解決訓練。

而且因為一直在做避免錯誤的考試訓練,使得學生普遍也會有對錯誤的厭惡感,而不是把錯誤當成一種改進的基礎。

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上,我們所要處理的問題,很少是有明確且單一的解答。

大部份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在嘗試錯誤然後修正的反覆過程中才能有進展。


於是傳統教育養出來的習慣,往往會讓人在離開學校系統後,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趨避損失的天性


另外,過度重視輸入一方面是和文化有關,另一方面可能也和趨避風險的本能有關,我們的祖先在大自然裡生存,不確定性的風險很高,如果做出錯誤的決策,代價會非常大。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就有發現,普遍上來說,人對於損失的感受會明顯比獲得的感受強烈。

而這種特質就會讓人對於錯誤特別厭惡。

但是在工業化的現代社會來說,整體環境已經幫我們免除掉很多風險,除非我們故意去做一些比較冒險的事情,不然大多嘗試其實都要不了我們太大的代價,甚至有不少事情是失敗了也只是感到挫折和覺得丟臉而已,和老祖先須要付出性命為代價比起來,實在微不足道。

相反的,現代社會的變動越來越快,我們如果一直待在舒適圈裡,不去做任何新的嘗試的話,反而在比較長期來看風險還比較高,我們會跟不上時代的需求。



輸入和輸出是相輔相成的


或許是作者透過輸入優先的行動原則取得成功,也或許是為了寫作上的吸引力,在我看來,這本書的風格算是走得比較偏鋒,很多觀念講得太極端。

好比說,作者認為純粹讀書而沒去實踐,沒兩下內容就會忘光光,結果就是什麼都沒有。

但我認為純閱讀也沒真的像他講的那樣一無是處,就算只是累積一定的閱讀量,對於見識的增長也是有很大的幫助。

又比如作者對於享受昂貴體驗的主張,我也認為真的要很考慮,至少要衡量自己的狀況。

但是整體上來說,對於輸出的重要性的強調這點來說,我認為還是有參考和激勵的價值。


把輸入和輸出這樣分開來強調優缺點,似乎會給人這兩者是相互獨立的行為。

但事實上,我認為輸入和輸出是相輔相成的。

比如說,輸出對於輸入的效率其實是有幫助的。

雖然說我認為純讀書並不像作者講的那樣會一點收穫都沒有。

但如果有把閱讀的內容寫成筆記、讀書心得或是教學,或是實踐書中的作法,都可以更有效率地記得書中的內容。


而輸入也是在累積輸出時所需要的底蘊。

我想這不用特別說明,在強調輸入的教育體系長大的人應該都很熟悉。

真的只是一直拼命嘗試,都不停下腳步做任何學習,在很多事情上恐怕只會撞破頭也解決不了問題。



對我來說,從輸入和輸出的觀點來看,真正適應現代社會的行動方式,應該是在輸入和輸出之間取得是適當的節奏和分配。

透由實做來發揮自己過去所學,過程中驗證自己的知識,再從失敗中掌握到自己該修正或加強之處,再學習新的知識或技能,如此良性循環。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1 月 3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