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現在整體的社會風氣,至少在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來說,不從眾的獨立思考已經被認為是人人該追求的目標。

先不論實際上做到什麼程度,

至少大多人都會同意,看新聞或網路資訊的時候,不能照單全收。

或者在公共議題上,不能人云亦云,要質疑權威、質疑公權力做個批判性的現代公民。

在大學課堂上,也有教授會鼓勵學生發問質疑,甚至提出討論。



但這裡可能要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從眾行為真的都是不理性,也只有負面效果嗎?

第二,我們真的能在生活中的任何層面上都做到完全的獨立思考,而不依靠從眾行為嗎?

在《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從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行為生態學等角度剖析群聚與反群聚行為》中,Michelle Baddeley否定了以上兩個說法。



從眾不見得是盲目,特立獨行也不見得是理性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把從眾行為視為不理性,但其實本書作者主張,不管是從眾或逆向操作,都有可能牽涉到自利理性和情感本能的影響,甚至是同時被兩種因素交錯影響。

也就是說,從眾行為也可能是出於理性思考後的決定,特立獨行也有可能是受到情感本能所驅使。

《快思慢想》是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可惜繁體中文版找了個很糟糕個譯者毀了這本書),Daniel Kahneman將判斷和決策的機制區分為兩個系統,由快速直覺主導的系統一,以及謹慎理性主導的系統二。

而這本書就是結合這兩種系統,分別從經濟學的理性自利,以及社會心理學的情感本能這兩種模式,加上神經科學以及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人類各個層面的群聚以及逆向操作行為。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從眾行為


其實,從生活經驗中仔細挖掘也可以發現,從眾並不見得都只是負面的影響。

比如說,我們的社會要能順利運作,必定需要一定程度的秩序規範。

再怎麼強調個人價值與自由選擇的國家,也都會有當地的法律制度以及文化道德規範。

就以排隊為例子,大多數的人並不需要法律明文規定,也不需要有人隨時提醒,都可以在需要排隊的場合自動遵守。(雖然說有些國家這方面的觀念確實比較薄弱,好比說我們台灣海峽對面那個)


另外,再怎麼謹慎理性的人,也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從眾行為。

我們生活中必須面臨相當多的決策,我們不太可能每一項決策都完全蒐集好資訊再經過謹慎思考才行動。

於是,我們常常必須在缺乏足夠資訊下作決定。

好比說,要選擇一間從來沒去過的餐廳時,能判斷一間店好不好吃的資訊其實很少。

於是很多人都會透過店內人潮多寡來判斷店家好不好吃。

來到網路時代,我們還可能會仰賴評分系統,而評分系統其實也是一種群眾行為,因為分數高也就等於是大多人覺得好。

這時我們其實是假設一間店家的料理如果難吃的話,消費者是不會再來第二次,久而久之就不會有人潮聚集。

在這種前提下跟隨人潮行動其實就是一種理性的行為。

當然,這種判斷方式也有可能有錯,但判斷錯誤跟判斷過程是不是採用理性思考是兩回事。



不可諱言的,很多從眾行為會造成糟糕的後果。

對個人來說,我們可能會受到煽動欺騙而不自知。

對於集體來說,可能會使一個團體缺乏創造力,這在講究創造力的現代社會來說是很糟糕的特性。

另外,從眾行為也在近代歷史上造成不少大規模的災難,比如說集體大屠殺、宗教迫害、以及金融危機等等。

我們本來就是由群居動物演化而來的,我們的群聚本能是祖先當時賴以生存的條件。

只是社會發展到現代,整個環境條件和互動方式都已經和我們的祖先完全不同,很多本能已經不適用,甚至是有害。

而很多本能傾向我們並不見得會清楚察覺到。

本書提供的觀點應該可以給讀者不少幫助。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1 月 7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