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認為要達成解決一個問題,或是完成一個任務,就必須盡可能地專住在問題或任務上。
而分心往往會被視為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時的障礙,做白日夢更是被很多人認為是浪費生命的事情。
但在《胡思亂想的爆發力:修補、淺嘗、塗鴉。跳脫框架的練習,讓你的專注力更敏銳,工作更有效率》這本書裡,作者從腦科學的角度告訴我們,專心當然有專心的好處,但分心也有分心的用處在。
專心和分心
作者以手電筒作為比喻。
專心就如同集中光束在正前方,而分心狀態就如同比較範圍比較廣的發散照明。
當我們專心在一個目標時,我們同時也就失去廣泛搜尋的能力。
有一個很著名的注意力實驗,要人計算白衣球員互相傳球的次數。
不知道的人可以點這個連結自己體驗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G698U2Mvo
在這個實驗裡,就可以體會到在聚焦狀態時,連眼前這麼明顯的事情我們都會忽略掉。
太過專心反而阻礙創造力
我們如果想達成一個目標卻做不到,直覺上就是更用力堅持下去。
但這種作法對於創意思考來說,卻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有寫作習慣的人大多都會有一種經驗,就是內容想不出來時會焦慮,就會更用力去想,但往往這樣卻會變成死結,只是在同樣的想法上一直重複繞圈圈。反而是暫時放棄,跑去休息一下時,突然靈感就來了。
在Barbara Oakley的《大腦喜歡這樣學》裡面也有提到,解數學題如果在專心一陣子解不出來時,就先跳脫去做些輕鬆的事情,讓自己的大腦進入預設狀態,此時大腦內部的連結會由聚焦狀態改為廣度搜尋,反而比較有機會想出答案。
有很多創意工作者,也都不是一直在工作室裡面埋頭苦幹,而是會出門走走散心來培養靈感。
大多人其實都體驗過分心帶來的創意
其實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有體驗過分心狀態帶來的創意突破。
我們應該都有這種經驗,想一個問題想半天想不出來,但是放棄去休息後,卻突然靈光一閃,「啊!我想到了啦!」。
或者是,在跟朋友閒聊的時候,聊著聊著無意間就想到一個不同的想法。
只是過去我們都會把這些經驗簡單歸為「靈感來了」。
卻不會特別想到說,為什麼靈感都會在這種狀態時出現,以為這種只能靠運氣,可遇不可求。
這本書就從大腦的運作原理,告訴我們為什麼分心狀態反而才比較能產生創意,同時也提供一系列的作法,讓我們能更主動地掌握這種分心狀態帶來的好處,而不會只能靠偶然的好運。
事實上我自己也有很多類似經驗,
比如說我常常在深夜躺上床準備睡覺時,腦海裡開始冒出各種想法和創意,過去我都只是讓這些想法放著流過去,後來才覺得這樣其實很可惜,就會趕快爬起來紀錄。
想一想,也許就是在躺上床時,大腦放鬆進入分心模式,腦海裡的知識和記憶開始互相串連,形成了白天沒想到的想法和創意。
講到這邊,並不是表達我們應該放棄專心而擁抱分心。
而是應該要能恰當地掌握專心和分心狀態的轉換,在適當的時間切換到適當的狀態。
特別是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創意思考。
如果能掌握分心帶來的創意表現,那麼對於我們的生產力和生活必然都能帶來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