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舒適圈」這個詞可能會造成一些誤解,以為待在裡面就是一直保持舒適狀態。但其實舒適圈是讓人一直想待在同樣的環境、同樣的人際圈、以同樣的思考方式促成同樣的行事方法。也就是說,舒適圈會讓人一直想待在裡面,並不是因為在裡面有多爽,而是跳出來要面對不確定性讓人不安。
 
所以這個詞正確來說應該是「慣性圈」,人腦天生就會對變化和未知感到恐懼。
 
事實上在工業化以前的時代,社會的變化速度相較之下慢很多,除非剛好遇到大型的戰爭、長期性的天災或猛烈的流行病等等,不然大多人一輩子都可以用差不多的想法和模式過活,反而自己沒事找事去嘗試不同的環境和做法的風險很大,一旦失敗代價可能都很高,甚至危及性命和整個族群的存續。畢竟那時候的技術和經濟條件,沒有辦法事先囤積足夠的資源,也沒有辦法像現代社會提供社會安全網。
 
但來到現代社會就不太一樣了,因為技術和經濟的發展速度太快,一套方法可能五年十年就開始過時。相對地,冒險嘗試創新的風險則是低很多,危及性命的機率很低。這時候守舊的CP 值降低,創新的CP值則會變高。甚至長期來看,守著既有的環境是一種慢性高風險,短期來看都很安全,但等到既有的這套慢慢被時代淘汰掉,就很難重新適應新環境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時代常常在強調跳脫舒適圈,因為長期來看,待著不動是高風險的,即便短期來看,待著不動很符合我們的本能傾向。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1 月 14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