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電影裡面一定會有英雄,但同樣重要的是必須要有至少一個相應的反派,才能突顯英雄的能力、正義、勇氣和智慧。

戀愛電影裡面一定要有其他攪局的角色,要不就行程三角甚至多角戀,讓主角擺盪在不同的角色之間掙扎矛盾,又或者成為主角戀情的絆腳石。

災難電影也不用說,一定要有各種天災人禍襲擊,主角則必須化險為夷。

我們總需要至少一個反派,或者一個問題來製造麻煩,才能讓劇情有張力。

事實上,敘事也是如此,無論是演講,又或是發表文章,我們總需要一個「反派」才能突顯我們論點的價值。

Randy Olson這本《怎樣談科學: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就是在談這件事情,很多科學家,或者說很多人,在談事情時常常會缺乏吸引力,問題點可能就是出在基本敘事方法有問題。

本書提出的核心敘事架構就是ABT,就是「…and…but…therorfore的縮寫」,在我的理解,這樣的敘事架構中「…and…」指的是背景敘述,而「but…」就是指著反方論點或是待解決的問題,「therefore….」則是指敘事者所要提出的真正論點。

這種敘事架構在科學理論的發表一樣有效,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科學發現,要不就是解決了長期以來的難題,要不就是推翻世人長期以來的認知。而「難題」和「長期以來的認知」正是這敘事過程中的「反派」,就像「地心說」當初要對抗「日心說」時,不只要對抗一般民眾長期以來的認知,更要對抗來自教會的反對和迫害。又或者像達爾文的演化論,要對抗的也是來自教會的神創論。

作者也另外提出了兩種敘事架構,一種就是AAA,也就是「and…and…and…」,也就是一股腦地一直丟出自己的看法,整個敘事過程平淡讓人想睡覺。依照作者的說法,很多科學家都會犯上這整毛病。

還有一種就是DHY,也就是「despite…however…yet」,這種則是一路九彎十八拐,搞得太複雜而讓聽眾或觀眾感到困惑,或者失去焦點。

其實在大多寫作裡,ABT架構應該都是很方便適用的,我們會有一個需要表達的主旨,然後我們得先描述我們所要討論的事件或理論背景,然後進入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或反方論點,再來提出我們所真的要提出的主旨。

也就是說,如果你發覺自己在講話或寫文章時,常常會讓聽眾或觀眾想睡,又或者迷惑了他們,不妨猜考一下本書的ABT架構,為自己的主旨找個「反派」,然後在文章裡擊敗他吧!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2 月 7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