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比較大量嘗試寫作後,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平常如果自己要想一個議題出來寫成文章時,常常會出現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的狀況,起頭一向都不太好寫,後面也常常會出現不知道怎麼接下去的問題。相較之下,我發現我在跟別人聊天時,常常會針對一個話題聚焦地聊下去,無論是橫向擴展議題,又或是縱向地往下挖掘議題。但整個對話結束後,如果我有特別回想,會發覺自己前面劈哩啪啦聊的一堆東西其實已經包含很多寫作的素材,只要將這些內容進一步整理分類好,重新編輯好,就可以寫成一大篇文章。
 

那好,我後來就在想,為什麼自己一個人時反而常常會語塞,想半天擠不出東西?
  
滿早以前我就知道下意識的完美主義是重要原因之一,聊天時我們不太會謹慎地斟酌自己某句話或是哪個用詞不太好,也不會太過在意自己講出來的論點有沒有漏洞,但寫作時反而就會產生這方面的壓力。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可能肇因於以前的寫作訓練都是跟考試和打分數等場合連結在一起,讓我們對於寫作就是有這樣的
 

同樣是創作性的活動,我發覺在當初在玩攝影就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我會大量地拍攝,大量地嘗試各種不同角度和焦段,回家才慢慢整理這些檔案,並且把想要當作品發表的檔案取出來仔細修圖。也就是說,在拍攝階段時,我並不會太過謹慎,想了半天才按快門,我會大量地取材,事後再做篩選和編輯,當然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回家以後就沒辦法繼續取材了。不過我想,因為我的攝影是自學,學生時期學校也沒有所謂的攝影課程,反而讓我不會下意識地從素材階段就戒慎恐懼,導致心理層面綁手綁腳。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我是比較後來才意識到,但卻相當重要,就是對話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具體對象,而寫作大多是一個人獨自進行。而這個差別造成的就是,在對話中,你的對象會不斷給予回應,有可能是意見,又或者是提出問題,你只要很自然地一直回應即可。但寫作不一樣,寫作比較接近自言自語。在寫一篇論說性的文章時,作者要自己先簡述議題背景,接著提出問題和主張,然後是論證,最後是結論。在這過程中沒有其他人會給出回應和問題。也就是說,寫作者必須具備向自己提問的能力,我甚至覺得提問的能力可能比寫作技巧還重要但卻很容易被忽略。缺少好的問題引導時,思考常常會過度發散無法聚焦,展現在結果上反而是一片空白,但這所謂的一片空白並不是腦海裡什麼東西都沒有,而是腦海裡缺少一個思考方向的指引。
 

這個問題又導回過去教育的缺陷,就是強調被動解題,缺乏主動提問。高中以下學生基本上都是要在給定的題目中思考正確解答,思考的範圍已經被限縮在很狹窄的範圍,有時候甚至算不上思考,只是有沒有記得特定內容。去到大學以後可能比較有機會解放這個問題,但很多人在童年到青少年時期已經被這套教育模式給限制住了,來到大學也沒辦法一下子扭轉這種思考模式,於是始終不具備主動提問的能力,更別談透由優質的提問來引導思考並解決問題。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3 月 25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