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從學生時期開始,我很多次期中考完都會立志從當天開始要好好讀書,不要考前一天才在猛讀,但通常是之後第一天很熱血真的開始讀書,第二天稍微減弱一點,再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就完全忘記這回事了。

立志要「發憤圖強」應該是大多人都做過的事情吧,尤其是在一些挫折事件發生後,但相應地,發憤之後熱血一天一天減少,最後又恢復原本的常態應該也是大多人熟悉的結果。我們總是在事件發生當下情緒高昂,期許自己可以從今開始改頭換面,走向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但往往在高昂的情緒退去後就被打回原形。

隨著年紀增長,累積了不少失敗的改革計畫,要不就是繼續欺騙自己,告訴自己這次真的不一樣了,然後繼續失敗的嘗試。又或者有些人會認命,從此就接受自己這個樣子不再試圖改變。

事實上我們確實可以改變,但也不要妄想可以一個強大的精神喊話就可以一瞬間將自己變成另一個人。人是習慣的動物,要改變自己就必須從習慣改變起,而要改變習慣必須先有一個認知,就是習慣很難一口氣大幅更動,而是必須從小地方做起,透過長期持續的累積來達成。

在生理層面來說我們很容易體會改變必須從小處進行長期持續的累積,好比說我們如果原本沒有運動習慣,通常不會妄想一個月後立刻參加馬拉松,而是先從短距離開始慢慢訓練起。但來到心理層面的時候我們卻常常不是這麼看待,也許直覺上來說我們會覺得心理狀態是完全由我們自主決定的,所以一旦我們決定想怎麼改就可以立刻改過來。但事實上,要刻意做出自己不習慣的事情,或者反過來說,要壓抑自己不做積習已久的事情,都很消耗大腦資源,無法長時間維持,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發憤圖強後熱血個幾天就會被打回原形的理由。

如果真的想達到明顯又能持續下去的改變,就先從簡單的小事做起,但相對地,一定要持續下去,想要培養閱讀習慣,就堅持每天都要翻開書,即便只讀個五頁也好。想要培養寫日記的習慣,就堅持每天一定要寫點東西,就算只寫個一百字也好。總之,先讓自己把簡單的事情做到變成習慣,再來增加強度。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7 月 7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