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跳脫舒適圈一直都是一門顯學,我一直覺得「舒適圈」在字面上很容易讓人誤會成過得爽,但事實上待在舒適圈裡常常不見得是很爽的事情,之所以會一直待在舒適圈主要的理由並不是因為爽,而是慣性。也就是說,其實要跳脫舒適圈之所以困難,主要是來自於要挑戰慣性,面對陌生和不確定性。
我認為有一個很合適的例子可以代表待在舒適圈並不等於過得爽,就是交往到一個不適合的伴侶卻不敢分手,大多人就算自己沒親身經歷過,應該多少也從其他人身上見過這樣的例子。很多人找到了一個伴侶,在一段時間後發現不合適,相處過程中痛苦的比例也遠遠多於開心,親朋好友也都看得出來這個關係問題很大,但本人雖然在這伴侶關係中很痛苦,但卻又會不斷地找各種藉口合理化自己抗拒分手的選擇。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已經形成依賴的慣性,無法想像自己離開對方後要何去何從,又或者可能會擔心自己再也找不到對象等等,也就是對於分手後未知的恐懼,讓自己寧可持續待在這種雖然痛苦但卻已經形成依賴的「舒適圈」。
我們對於跳脫舒適圈的抗拒,往往來自於對於不確定性的悲觀想像,也就是類似「要是這樣做卻變成blah…blah…blah…的情況的話怎麼辦?」,好比對於害怕在群眾面前公開演說的人,如果要試著挑戰時,可能就會產生「要是上台了忘詞怎麼辦?」、「要是講得很無聊台下的人都沒在聽怎麼辦」之類的悲觀想像,心中的恐懼感就會開始放大,並且開始產生抗拒想逃避的心情。
這其實是人類的本能,不過一旦成功跨過去了,不確定性減少甚至消失後,自己的舒適圈範圍就會擴大,也就代表可能性也變多了。而且以現在環境條件來說,很多事情失敗所需付出的代價其實遠低於我們自己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