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多少聽過一些不同文化中對於飲食禁忌和偏好的差別,好比說,不少台灣人,特別是年長一輩的,是拒絕吃牛肉的,又好比說穆斯林都不吃豬肉,而現代大多地區都不太能接受吃狗肉。有些似乎有比較明確的務實理由,比如說台灣人不吃牛肉是因為在早期務農的家庭牛是幫忙耕田的夥伴,所以情感上無法接受吃牛肉。但有些似乎只是出於文化偏好,好比說穆斯林不吃豬肉是因為覺得豬很髒。在Marvin Harris的這本《什麼都能吃:令人驚異的飲食文化》,為所有的肉食偏好與禁忌給出一個共同的理由——CP值,或者換個說法,要生產或說獲取這類肉品的成本多高。

以不同肉品的生產成本來決定吃或不吃什麼肉的說法,一看之下會想到很多反例,好比說穆斯林拒吃豬肉的理由明明就是來自於宗教戒律,但本書作者的主張是,並不是因為這些文化厭惡或禁止吃這些肉,所以這些人才拒吃,而是剛好相反,因為這些人不吃這些肉,所以才發展出文化上的厭惡或禁令。當然,這種說法情況不是指現代情況,而是要回朔到這些文化當初發展出來的歷史背景(否則現代的穆斯林要取得豬肉應該沒什麼困難),作者考察了這些文化的起源地,並且發現這些文化的起源地在地理條件上適合生產哪些肉,又不適合生產哪些肉,而這些適合與不適合的條件吻合了他們文化上對於肉類的偏好與禁忌。整本書大抵上就是圍繞著「生產成本」這個核心觀念描述各種文化的食肉偏好與禁忌。

我們熟悉的牛羊豬等肉類作者當然都討論到了,更有趣的是作者還提及了貓狗、昆蟲,甚至是人本身,他認為我們不吃這些肉也是出於生產成本的理由,這個說法我想對大多人來說應該都很難接受(我們不吃人竟然只是因為吃人的成本太高!?),詳細的論證過程和考察內容有興趣可以親自去讀讀看,作者絕對不是只在瞎扯,不管同意或不同意這說法,我想至少都會對作者的主張感到衝擊。

其實這本書的觀念某種程度上來說和我對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的看法很吻合,也就是說,不只在飲食的偏好與禁忌上,很多文化上的內容,包括各種偏好、禁忌、儀式、階級關係、權力與義務等等,在當初發展的起源是和地理條件與當地人適應該地的生存方式習習相關。在古早時期,人們的資訊工具很有限,別說現代的數位科技,就連文字的記載與傳遞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於是人們透由口耳相傳,以神話、各種象徵、禁忌等手段來將祖先透過經驗得來的求生模式傳承下來,久而久之就成為文化內涵。就像在《黃金神威》中,杉元問阿席莉帕真的相信阿伊努神話的說法嗎,阿席莉帕說這些神話是在體現並且傳承他們的生存方式。而人類是習慣的生物,一個文化一旦成形,在代代相承中,我們也不會一一細究這些文化是從何而來,為何而做。即便後來環境條件有所改變,我們也不見得能夠馬上更動或揚棄在過去環境條件中發展出來的傳統,所以如果單從現代的環境條件來看這些文化,有時就會覺得幹麻遵守這些沒用甚至有害的規矩。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0 月 17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