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期因為評量自己學習成效的方式都是以考試為主,所以對於學習的心態會很自然地以「如何正確精準地將書中的內容記憶下來」,也許有人會反對,認為數理方面的科目主要是靠理解的,並不是靠記憶,但我的想法是,即便是靠理解,但目標還是如何正確地解答考試的問題,或者換個說法,你還是盡量讓自己做出跟課本上面一樣的行為,或者說,是一種被動式的回應,等待著被問些什麼,然後做出正確的回應。

其實這也不全然是不好,任何學習本來就都需要記憶的輔助,畢竟沒有任何記憶的話,我們根本不可能習得任何知識和技能,而測驗對於辨識自己的學習成效,以及鞏固記憶來說,也有相當的幫助。但問題在於,光是這樣其實不太夠的,我們會學習如此多的知識,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理解身處的環境和社會,並且有效地運用習得的知識和技能來達到目的。但過度強調考試的評量,會讓人在學習心態上是以「如何在試卷上填寫正確的解答」為焦點在努力。導致很多人在出社會後,會覺得學習這些知識好像沒什麼用,或者說,好像覺得有用,但卻也不知道要怎麼用。最明顯易懂的例子就是國文學習,我們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國文,但卻又一大票人要寫個文章都不知從何下手,或者在溝通時想表達自己的意思卻又怎麼都講不好。又或者英語學習也是,我相信很多人真要跟外國人用英語溝通,或是透過英語來吸收任何資訊時,都會覺得自己以前花那麼多時間到底學了三小。

我認為脫離學生生涯之後的學習,應該做適度的修正,要以一定的「連結心態」或「應用心態」學習。所謂「連結心態」,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將這些知識和現實生活中連結起來,好比說在經濟學中學到量化寬鬆時,除了背誦這個專有名詞的定義外,也要去想像生活中當中央銀行真的實施量化寬鬆時,社會上會發生怎樣的事情,企業會做出什麼反應,而自己又會如何受到影響。而「應用心態」是指學習過程中,去想像自己可以在怎樣的場合下實際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或改善狀況,甚至就真的找到機會來實際運用,好比說學習外語,可以想著自己要在什麼情境下使用,更好的話則是找到和母語人士實際溝通交流的機會。

如果可以的話,以「應用心態」甚至「創作心態」試著實際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在生活或工作上是最好不過了。但每個人的環境和條件都不同,不見得都能馬上找到運用的機會,那麼,至少在學習時,要在心中模擬這些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是長怎麼樣子,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運作的,我可以怎樣在現實生活運用這些知識。就好比說,我們練拳擊時,在練好的基本的步伐和出拳方式後,最好能進行一些簡單的對打練習,如果沒這機會或者還不太敢實際對打,那麼至少在打沙包或者空揮訓練時,在腦海裡想像一下眼前有個對手,然後我們要怎麼抓好距離和時機,做出精準的攻擊,同時也防止自己被擊中。

事實上,以「連結心態」和「應用心態」和來學習,對於記憶的鞏固也有加成效果,因為相較於憑空死背,人類的大腦更善於將記憶和現實有連結的事情。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1 月 29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