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獨立思考是門顯學,很多人都會強調不要單方面的接受訊息,看到什麼新聞或是聽到什麼說法就照單全收,面對訊息我們要有批判的精神。這種說法大抵上來說沒錯,甚至是一種全民基本口號了,但如果我們稍微回顧一下自己的經驗應該可以很容易發現,人的思考、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其實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從古早中原的故事就有「孟母三遷」,諺語則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台灣中高階社經地位都會想把子女送出去國外唸書,除了獲取一個好看的學歷有助於將來求職升遷外,也希望可以去國外吸收到「先進國家」的知識和文化。很多心理學的研究也都指出父母親、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同齡朋友也都會塑造一個人的個性和想法。
也就是說,其實一個人在什麼環境成長生活,對於形塑這個人有很大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有某種程度的決定性都不為過。那麼,反過來說,如果對自己的現狀,想要從根本改造自己的話,就要改變自己的環境,改變自己吸收到的資訊。
如果可以的話,當然是將整個環境都更換掉,但通常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否則就是成本相當高,好比說,我們要更換工作到另一個不同的公司,甚至轉換工作領域都不是想做就一定可以馬上做到,而居住地點通常也不是說換就換,我們現有的人際網絡也不太可能直接打掉重練,更不用說想替換掉父母。
那麼我們要如何在相對沒那麼高的成本下,讓自己可以伸出觸角,往自己渴望的方向改造,又或者接觸未知的領域重新探索自我呢?我認為有幾個對大多人應該都容易執行的方法:
- 報名上課或是參加讀書會、討論會、同好會等
這種管道一方面可以讓自己學習新的知識或技能,另一方面又可以接觸到很多以前熟悉的環境不會接觸到的類型的人,一群同好一起學習也會產生歸屬感,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互相討論分享,增進學習的動力。如果你無法改變自己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既有的生活圈太固定以至很難有新的刺激促進變化的話,這會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 - 刻意挑戰演算法
這個方法適用於網路使用時間長,大多資訊也靠網路來源的人。我想這類人在現代應該很多吧,甚至可以說年輕一輩大多是這類人。現在的網路平台,包括各類型的社群網站、搜尋引擎、購物平台等,都會設計演算法,記錄使用者的使用行為,依此客製化呈現給使用者的內容。往好處想,這種設計讓人可以更輕鬆的取得自己想要的資訊,但壞處就是,這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反過來限制自己的眼界,所謂的「同溫層效應」就是這樣來的。那麼,如果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話,就要刻意挑戰演算法,不要一直看他們一貫餵給我們的內容,而是故意搜尋一些自己之前不太會搜尋的關鍵字,讓演算法稍微更動一下,然後固定一段時間就檢視一下自己最近都在看些什麼,並且刻意定期再更換,久而久之就會改變自己接觸到的訊息。 - 故意造訪一些不同的地點
雖然說可能有點違反某些人的直覺,但其實光是更改環境,就會改變一個人的大腦狀態。好比說,有些人會建議想培養運動習慣的新手,可以去報名健身房,起先覺得自己不知道怎麼練也無妨,就先進去,然後看到什麼器材都去玩玩看(當然不要一開始就挑戰大重量或是高強度),反正就先去熟悉這個環境,看到一堆人在熱血揮汗鍛鍊,自然也會激起想練的情緒。又或者很多人應該都有這個經驗,就是學生時期要準備大考時,會跑去自修室、圖書館等等(當然我知道也有跑咖啡廳或速食店的),為的就是尋找一個一群人都在讀書的環境,一方面這類環境通常比較安靜,另一方面看到一群人都在讀書,自己也容易被影響。 - 閱讀,而且是讀自己目前陌生的主題
我認為閱讀是一個相當有效又低成本的改造大腦手段,因為比起一般聊天,或者是網路資訊,書籍提供訊息的方式相對比較高密度,而且內容也比較有系統性,除了資訊本身以外,還可以讓人看到怎麼組合資訊片段成為一個完整的論述主題。逛書店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讓自己浸淫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書籍裡,到處看看,隨手翻翻,可以的話就帶幾本投緣的回去。如果預算不足,覺得不想花太多錢在書籍上,逛圖書館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雖然說圖書館不會有剛出版的書籍,但其實也夠多了,而且很多知識其實沒差那幾個月,特別是各種基礎學科的內容變化速度不會那麼快。
總之,透由這些相對低成本的外力讓自己接觸到更多不同的資訊,成功讓自己更接近理想中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