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滿早以前吧,就有聽過不少人建議說要學英文就要去看英文新聞,或是讀英文書籍,然後附帶建議就是不要太頻繁的停下來查字典,盡量能先看過去掌握大概意思,然後句子裡的陌生單字盡量先以前後句的脈絡來推敲意思,真得還是不懂的話,要查單字這時再查。

以前在外貿協會受訓時,也有一個老師說,他精通英文是靠看小說,看不懂也無妨,不要停下來,繼續看下去,看看看看看看到最後就會發生「魔術般的變化」,你會不知不覺中開始看得懂了。

我其實挺同意這種學習方法的原理,也就是單字要放在整體的句子和文章中去內化,太過專注在個別單字的翻譯會造成見樹不見林,而且會在閱讀過程中一直打斷專注感,而且我們的大腦有自動整合的能力,可以從大量資訊中建立資訊間的連結關係,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會強調先整握整體以及從整體去推敲細節。

但講是這麼講,真的靠這種作法持續進步的人還是少數,一來是因為本身就很難相信這種作法有效,二來這種作法也真的需要一段時間的執行才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進步,而非立即可見的線性成長。事實上,包括早期我也曾經嘗試過幾次,覺得無趣而磨光耐性就放棄了。

不過這裡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的知識背景。我們要理解一篇文章時,至少要具備兩個層次的知識,第一層是基本的語言能力,第二層則是該文章所涉及的相關知識。也就是說,如果一篇文章的主題是一個你完全不懂的領域,那麼即便內容是由你的母語來寫,你一樣有看沒有懂。

不過這裡就有個重要觀念,除非某些特別專業領域的文章,否則一般人平常會接觸到的文章,都不會是非黑即白,也就是不會「完全懂或完全不懂」,而是有熟悉程度的問題,也就是說,假設我很愛看籃球,有關籃球比賽和球隊球員的新聞報導評論我都很熟悉,幾乎是一看就懂,甚至看前文大概就知道後面接著會講些啥。但如果是在談健康資訊,我可能就不是那麼熟,雖然也不是完全看不懂,但讀起來就是比較沒那麼順,有些字眼還得停下來想一想確認是什麼意思。

而關鍵就在這裡,如果我們對一篇文章的主題越熟悉,我們就越容易快速掌握整篇內容,反之則越慢。那麼在當我們閱讀由外語所撰寫的文章時,就會有個影響,就是如果我在閱讀一篇雖然是外文所寫,但主題是我熟悉的文章時,即便很多單字我是地一次看到,但因為這個主題我熟到不能在熟,幾乎可以看上一句就可以推出下一句,或是看到某個關鍵字就知道整句話在談什麼,那麼這時候,我就可以輕鬆由前後脈絡來推敲陌生單字的意思。那相反的,如果這篇文章的主題我很陌生,連我用自己母語來讀都很吃力了,那用外文來讀的話,恐怕別說還要分力氣出來分析前後脈絡來推敲認識的單字。

所以確實也有一種常見的建議就是,由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開始學外文,這點也沒錯,但知道這原理後,也有另一種改善方式,就是增加自己的知識廣度。也就是說,當自己熟悉的主題越來越多時,就能在越來越多主題中輕鬆快速的掌握整體內容。也就是說,拓展自己的知識廣度時,也間接可以幫助到學習外文。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1 月 9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