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活動伴隨著相應的獲利、成本與風險,最常見的成本就是金錢與時間。就以上健身房來說,會員費以及在健身房訓練的時間就是成本,獲利就是健美的身材以及運動能力,而風險就是可能會受傷。

那麼,同樣的活動,依照個人條件、個性以及價值觀的不同,對於獲利、成本和風險的估算也會不同,同樣的活動,有人看到的是機會,有人看到的是風險。

就以自助旅行來說,不少嘗試投入自助旅行的人,都是為了拓展視野,或者挑戰自我。而有些人看到的是要自行處理很多事情的不便,以及迷路、語言不通以及遇到扒手等風險。兩者面對的事情可能是一樣的,但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決定他們如何投入或者是否投入的選擇。

同樣都會看到獲利和風險,有些人認為這個機會值得一試,而風險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又或者,他選擇主動蒐集資訊做足相關準備以減少風險的發生和程度,就同樣以自助旅行為例,很多人就會在涉足一個陌生地區之前,先研究好當地的風俗民情,學個幾句常用的當地語言,以及當地的治安狀況等,他的策略就屬於「掌握機會,處理風險」。而另一種人,則是放棄獲利機會,選擇直接避開風險,也許是獲利對他而言不足以承擔相關風險,又或者他對於風險的評估過於放大等。以前我有很多朋友聽到我出國旅行全部都是一個人自助時,就會覺得很羨慕嚮往,但真要他們去做的時候,他們都會擔心起語言和治安等問題,也覺得一旦出狀況會很麻煩,到最後大多仍舊停留在夢想。

這沒有什麼一定的對錯,每個人具備的條件、個性和價值觀都不同。就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我在人際關係上比較傾向於被動,後來想了想,我也不是不想拓展交友圈,交新朋友可以拓展視野,社交過程常常也是很愉快的,但相對來說,也可能會遇到跟自己不合的人,而主動拓展社交圈有時也會遇到被拒絕的可能,我對於人際關係上被拒絕的感受比較敏感(換句話說就是玻璃心),也因此我比較不會為了拓展人機關係的潛在獲利,而去承擔或主動處理遇到不合的人或者被拒絕的可能性。

但我近年來開始有個想法,我可能過度放大風險也低估了主動拓展或維持人際關係的好處,被拒絕又怎樣呢?而很多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並不是都那麼難解,只要自己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而且這種事情也是隨著經驗的增加,可以更成熟合理地應對,也因此我最近有刻意開始將觸角往外伸。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你看到的是獲利面,而願意主動去面對並處理風險呢?又或者你不太想承擔風險,選擇避開呢?對我來說,能更客觀地評估條件狀況是最好的,這個評估包括對內的評估,也就是自己的條件、個性和價值觀,也包括對外的評估,像是一些可能會有的風險等。有些人太過樂觀評估機會卻低估風險,好比說沉迷於簽賭期待一夕致富,有些人則相反,太過放大風險而拒絕做出嘗試,所謂的拒絕跳出舒適圈就是這麼一回事。

最理想的狀態,是正確掌握狀況,包括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對外部的判斷,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正確評估外部,才能知道可能的獲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也可以正確評估成本和風險,判斷自己要不要去做出嘗試,而非跳火坑,又或者是故步自封。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1 月 30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