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體會到,好的想法大多來自好的提問,壞的想法也來自糟糕的提問。每個提問都蘊含著背後的假設前提,也界定了思考可以發展的範圍。
很多人想改變自己的一些壞習慣,甚至改變自己的個性,但通常都以失敗坐收,原因是治標不治本,只把修正的焦點放在思考出來的結論和做出來的事情,卻沒有追溯源頭改變自己對於經驗的解讀模式。想要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的話,先改變自己的提問方式,提問方向決定了思考的方向,刻意以某種不同的方式自我提問,長期下來就能改變自己思考方式。
大腦會在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形下,去篩選訊息,決定什麼內容進入自己的意識,什麼內容淘汰掉。已經有些很著名也很簡單的實驗說明了這種現象。像是「看不見的大猩猩(Invisible Gorilla)」這個經典實驗,而這個實驗讓我們忽略掉大猩猩的方式就是,在開頭要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傳球的行為。那麼我們如何避免忽略掉大猩猩呢?就是在影片之前提醒我們提出不同的要求,好比說:「注意畫面裡有沒有人類以外的動物。」(好吧,這問題其實有點爛)。所以說,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提問要求之下,就會產生不同的經驗過程,也會記得不同的事情。
一種很適合改變自己的刻意提問就是,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而且日記不要採用完全開放式的寫法,隨便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因為這樣很容易照著自己目前的思考慣性來擷取內容,導致寫作過程只是在強化目前的慣性。取而代之的,是要刻意設定一些不同的問題,並強迫自己去回答這些問題。
一開始以違反自己慣性的自我提問時,心理肯定會有一些障礙,無法很順的回答這個問題,甚至覺得這根本沒有辦法回答,但這時候就是要堅持想下去,堅持回答出一些內容,久而久之,自己會慢慢發展出回答這套問題的迴路,會在自己的經驗中辨識出回答這些問題的內。
就以我個人來說,我為了要調節中和一下自己慣於批評抱怨的傾向,現在的日記內容都刻意加入值得感謝的事情、發生了哪些很讚的事情,以及我如何讓今天變得更好等問題,一開始還真是有夠難寫,特別是要寫值得感謝的事情,因為我一直對於自己身邊的一切人事物習以為常,也不認為這些有什麼好感謝的,但透過強迫自己回答這問題,我一開始寫出的內容都覺得是在硬掰,為了寫而寫,實際上根本沒打從心底這麼想。但寫久了,我開始真的覺得這些其實真的值得感謝,也開始在生活中注意到一些值得感謝的事情。
另外,我也在日記中刻意加入「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嘗試」,這個問題可以讓我思考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會停留在日常的慣性。
而我這些嘗試經過一段時間後,現在確實有感受到明顯的改變,無論是內心的想法或者是外在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