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認識多年的朋友,他會一段時間就會心血來潮一次,想要來做點什麼徹底改頭換面,目標也都是一般常見的類型,然後就進行對外宣示。好比說他會在身體出了些狀況後,在社群媒體和聊天群組宣示今天開始要多運動,還會順便附上個手握啞鈴或是穿上運動服的照片,這種宣示我幾乎每年都會看到,但執行面上嘛,通常也就宣示當下的那一次,後來就沒有下文,然後過一段時間會看到他又宣示要運動,大概就知道上次的宣示肯定沒多久就不了了之,他重複很多次的宣示還包括要考上某個資格檢定、要改變自己的工作態度、改變自己的人際關係等等,這些項目大概都是每年都會看到,甚至一年會看到兩次以上,但看到他再次宣示,也就代表上次的宣示不了了之。

他這樣的行為模式也讓我們幾個比較熟的朋友私底下會忍不住想噹,後來也都不把他這些宣示當一回事,先看看就好。其實我也看過不少對外宣示但不了了之的案例,像是想要減肥、想要戒菸、想要每星期讀一本書云云。

其實我並不反對設定一個想達成的目標,或是想做出什麼改變時,對外宣示。一來人本來就有渴求關注的欲望,適度追求他人的關注並不是什麼壞事,另外如果可以透由他人的力量來推動自己達到目標,也很好。對外宣示的效果有兩派對立的說法,一種是面子動力說,這一派說法認為,因為已經對外宣稱自己的目標了,如果沒做到的話會被大家看到自己只是在嘴砲,基於怕丟臉的壓力,就會逼迫自己持續去執行。但另一派的說法是,當你在宣示時候,眾人的激勵回應會刺激大腦產生愉悅的感受,但這感受也會讓自己產生已經做到的感覺,從而在宣示完當下,動力就快速下降,沒多久就會消逝。

哪一派說法正確呢?我認為既然會有兩派說法,表示各有一定程度的依據,事實上成功和失敗的案例我也都有看過,不過整體看起來不了了之的程度明顯高於達到目標的就是。我認為在沒有持續的外力介入或環境的改變下,人本來就傾向於照著過去的習慣走,反過來說就是,要大幅更動自己的行為模式,並且長期持續執行到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多人會出現宣示行為,純粹是被某個事件刺激到,造成一種心血來潮,也就是說,推動他們做出宣示的是高昂的情緒,但!強烈的情緒通常無法持續多久,不管是正面還負面的,所以單憑一股熱血的衝動是無法讓自己持續執行目標,設定目標和持續執行需要的能力是不同一回事。

不過這裡我倒沒有要特別談論如何成功執行下去,雖然我自己最近一年有依靠有效的方法成功推行一些改變持續了好一會,有些已經成為我的習慣,或者至少說執行起來已經自然而然了。

我要談的是,別一股情緒來就猛宣示啊!特別是記憶力正常無礙的話,多少應該會意識到自己不是第一次做出這些宣示了吧。偶爾熱血一來宣示一下,順便吸引一點關注並不是壞事,但過度頻繁宣示同樣的目標,只會讓人看清你大概都是這樣不了了之,這會有兩個負面影響。

一來會給人一種你太過渴求關注的感受,嗯…不過會太過頻繁這麼做的人,通常也真的有這種問題就是,或者應該說,這種人的宣示,出於渴求關注的動機可能還比他真正想達成目標還強烈。雖然就如同我前面說的,渴求關注是人類的本性,但「過度」渴求關注,可能就要注意一點了,你根本上該處理的不是表面上自己宣示的目標,而是更深層的心理匱乏。

二來比較糟糕的是,會讓人對你的執行能力質疑。畢竟你這麼強烈地對外宣示這個目標,但卻不了了之,而且又如此頻繁地重複,反過來說,不正是不斷地對外公佈「我上次那個宣示並沒有做到」。剛認識的人可能不會看出來,但認識一段時間的人,都會看出這個重複的模式啊。這種作法久了,其實是在慢性地耗損自己的credit。

而更糟糕的是,通常這種負面印象並不會浮上檯面,畢竟沒什麼特別必要的話,大多人不會去戳破這類宣示,造成氣氛的尷尬,而是默默在私底下做出評論判斷。長期下來除了可能會製造出某種不信任感,事實上想一想應該也是挺丟臉的啊。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1 月 22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