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投資,大多人腦海裡會浮現些什麼呢?應該是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商品,又或者像是房地產,而以公司經角度來思考的人,會想到購買設備、技術研發等。不管是哪一種,所謂的投資,本質上就是在現階段先投入一筆資源,以期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可以獲取額外的利潤,從這個角度來看,早期社會養兒防老的觀念其實也可以算是一種投資。而知識的取得也可以算是一種投資。

雖然講出「知識也是一種投資」通常也不會有人反對,現在大多人都讀到至少大學學歷,這段時間花的金錢和時間為的就是在學校習得專業知識,以求將來可以在社會上取得更好的位置,賺取更多的收入。

很多人在出了社會後,都會想到要做點投資理財,來將自己賺取的收入購入某些投資標的,以求將自己的資源擴大。但通常這種情況下就比較少會想到學習新知當成一種投資項目,為什麼呢?

首先是相較之下,股票、債券、基金、房地產等頭資標的有很明確的獲利指標,就是可以計算衡量的金錢數目,股票賺多少錢,看股價、看股利,債券賺多少錢,看利率。但學習知識嘛…….要怎麼用數字衡量呢?可能在金錢花費上可以計算得出來,好比說買書、報名課程都可以計算花費,但是獲利就沒那麼好測量了。

再來,就是投入資源和獲得利益間的對應關係不具體,即便我們不談測量,只談知識換得的具體好處,很多時候也沒有明顯可見的對應關係。確實,有些知識帶來的利益很明確,好比說我去報名了程式設計課程,並且在學成之後找到一個相關的工作職位,那麼花學費和取得相關工作職位之間有很明顯的對應關係。但,還有很多類型的知識沒有這麼直接的連結,好比說,我要是買了些應用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學到了掌握人性和應對進退等軟技能,因而在職場上與主管關係良好,增加自己升遷的機會,學來的知識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效用,但卻不容易直接察覺到。

其實很多知識都可以在我們生活和職場中發揮很大的效果,雖然不見得能直接換成可見得金錢數字,但卻有很多額外效果,讓我們整體的生活品質有所提昇,常常也能間接對於金錢獲利的領域有所幫助。好比說,我要是具備一些基本的生活法律知識,那麼我就能在各種意外或衝突中,知道要如何捍衛自己的權利,減少吃虧的機率。又好比說具備多一點的健康知識,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進而在其他活動中都能做得更好。又比如我要是具備一些心理學知識,知道人在決策中常常會有的盲點,就能減少我做出錯誤決策的機會。又好比具備一定的統計知識,就可以從大量的數據資料中獲得洞見,也可以避免被一些錯誤引用數據的媒體給誤導。

知識的投資看似沒那麼有形,但卻也不是那麼難以理解。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1 月 25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