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會透過表情來傳達自己的情緒,只要夠用心,我們可以輕易透過表情來得知對方的情狀態,但很多情況下,也會試圖隱瞞自己真正的情緒,好比說顧及面子、保持氣氛和諧,又或者為了某種目的想要隱瞞或欺騙。特別是我們東亞圈子來說,文化上普遍傾向壓抑隱瞞自己的情緒,特別是被視為比較負面的,好比說悲傷、失望或憤怒等,但這些情緒對於我們互動中判斷對方的各種反應卻很重要,好比說在商場上如果錯估了對方的情緒,把社交用途的應付性假笑當成真的肯定,導致錯判局勢,那可能就會造成不少損失,或是一些決策上的問題。
這本《「微表情」 情緒心理學:學會解讀七種微表情,人際關係最強溝通術》主張,即便很多場合人們都會因為各種不同的動機避免將情緒表現在臉上,但其實我們的表情並不是這麼容易完全隨我們意識所操控,再怎麼高明的壓抑或隱瞞,都會在一些蛛絲馬跡上展現出來,只是對於擅長偽裝的人來說,這種不自然的跡象只會出現很短暫的一瞬間,而且也只會表現在臉上一些細部的地方,如何掌握這些細部的瞬間就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讀了這本書大概有個感受,每個人多少都具備一定程度的微表情察覺能力,好比說,很多人在面對比較不是那麼高段的業務推銷員時,都可以辨識出比較明顯的社交性笑容,這相對簡單明顯的狀況,我們其實也不用透過特別訓練,從經驗中就可以歸納出來。而依據每個人的經驗、個性和心思細膩程度,也會對不同類型的情緒有特別敏感的觀察度,好比說,內心自卑不安的人,會很容易察覺到別人眼神中透露出的忽視或不屑,當然有些甚至會出現過度解讀,把沒有的情緒看成有,好比說很多八嘎冏動不動就覺得別人投射過來的眼神是看不起或挑釁,然後就罵看三小準備要吵架幹架。
對於察覺微表情這回事,作者認為有幾個平常可以自行鍛鍊的方法,好比說和親人、朋友、同事等互動時,就特別注意他們的表情細節,並且詢問或是給予情緒支持,也藉以測試自己的觀察準不準,又或者可以在外面時,觀察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看他們的表情,猜想他們現在是怎樣的狀態。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方法是,看新聞但是關靜音,然後去猜想現在主播在報導的是正面還負面的消息,而這點我認為在現在youtube盛行的時代,也可以在網路上大量尋找各種影片來關靜音,專住在影片人物的表情。這些訓練方法總歸就是一個大原則——用心觀察細節。
這裡另外補充我對人觀察的另一個角度,與微表情有點算是對立的技巧,就是觀察「演過頭」這回事,人們為了製造出情緒的假象,必須刻意控制自己的肌肉,製造出並非反映出內心的表情,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通常不太會意識到自己在「真情流露」的狀態下是怎樣使用臉部肌肉的,也就是說我們在感到開心自然笑出來時,我們不會特別注意自己當下是如何控制臉部肌肉的,而這會讓我們在內心不具備情緒卻必須演出時和自然狀態有差別,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就是過度演出,因為內心想著要說服對方相信自己想傳達的訊息時,會為了說服力而有想刻意增加訊息強度的傾向,比如說我們想說服對方接受我們重視的意見時,會不自覺地加大音量加大力道。同樣的,在進行情緒演出時,我們為了讓對方相信我們的情緒,也會有加大這個表情演出的傾向,但也正因為這個傾向,反而造成演過頭,會產生一種不不自然不協調的感受。
有個例子是,我之前在一個社運團體認識一位朋友,他平常表現出來就是非常陽光正面的形象,你很少在公開場合看到他一個臭臉或是怒罵別人,他甚至在眾人間被形容為「陽光美少女」,但稍微多見面幾次,我開始覺得他的表現給我有種刻意感,實在是太陽光太歡樂到讓我覺得有點不協調了。此外,我也數度注意到他的眉毛有時會下垂露出哀傷的表情,但通常都只會在一秒之內就消失(啊!這部份是微表情),我心裡對這個人就留下一個「他絕對不是表面上陽光的這一面而已」,後來跟他比較熟一點以後,他才透漏自己其實有憂鬱症,但他不希望自己被當成病人,所以會隱藏這一面。這時我就證實了自己當初看到那種不協調感。不過他跟我另外提到,大部份的人並不會主動觀察到這點,也就是說,其實訊號一直都有,但很多人卻無法掌握這些細微或是明顯但不自然的訊號。
不過總歸來說,要強化自己對於他人散發出來的訊息,就是持續地練習觀察,累積經驗,同時加強自己對人性的了解,長期下來肯定可以更細膩地掌握到很多別人沒注意到的小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