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注意到一個現象,在很多社會新聞下面,很容易看到留言出現類似「現在的治安越來越差了」、「現在的社會越來越亂了」,又或者像是「現在食安問題越來越嚴重了」、「現代人的飲食越來越不健康」、「現在年輕人都blah…blah…blah…」,這些說法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認為整個社會在各層面持續退步,很多美好的過往都一去不復返,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有一派主張認為其實整體上來說,我們的世界在各方面都是持續在進步,而他們也採用各種統計數據來證明這個說法。如果你認為世界正在越變越差,那麼我認為以下幾本書可以供參考,稍微挑戰一下你對世界的認知。

第一本是大名鼎鼎的《真確》,作者是Hans Rosling,這本書有名到好像稍微有一點閱讀習慣的人幾乎都知道,他的核心主張就是「大多人都認為世界越變越糟,但其實這是各種直覺偏誤所造成,實際上世界比你想的美好」。
這本書的構成是一一介紹各種心理上的直覺偏誤,並且說明這些直覺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度悲觀的評估事實,然後提出統計數據證明實際上整體事實比直覺判斷還來得樂觀。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可以扭轉「世界越來越差」的心理偏誤,也可以運用來檢視自己看新聞時的反應,好比說,之前歐洲有一段時間有出了好幾件恐攻,我有個朋友就覺得歐洲好可怕,好像短期內都不能再去造訪,但認真去計算,要遇到恐攻,還得要成為恐攻的犧牲者,其實機率還真的相當低,但恐攻這種新聞在心理衝擊上強度太大,導致我們高估遇到這種事情的可能性。另外一個類似的事情就是飛機失事,應該不少人現在也有個觀念,就是「一個人搭飛機遇上失事喪命的機率,遠低於搭車遇上車禍喪命的機率」,也就是說,如果你真的很擔心搭乘交通工具出意外而喪命,那比起飛機,你應該要更害怕搭乘汽機車,但過去有不少人想法都是反過來,因為飛機失事的新聞在心理層面製造的衝擊強度遠高於車禍。
這裡有一點要特別強調,就是作者從來就沒主張這個世界「已經變得夠好,可以滿意了。」,而是「世界雖然還不完美,但確實越變越好。」,似乎有不少人會把這兩件事情混淆。
另外這裡再補充一點,雖然作者沒特別提到台灣,但是依照作者的定義,其實台灣大多人的生活水準已經達到第四級,也就是已經好過全世界人口裡的6/7了。換句話說,如果把全世界人口都拉進來比,台灣的生活水準大致上可以達到前15%,我不太確定有多少人會對這個事實很意外,不過其實稍微仔細想想應該也沒那麼難想像,因為一般我們在談到國外時,想到的好像都是那些經濟實力強過我們的國家,好比說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瑞士這些西歐北歐的先進國家,但反過來想,生活水準比我們高的大概也就這些我們叫得出名字的國家,但其實更多的是我們平常不會特別注意,或是比較時不會拿來當對象的國家,好比說,東南亞、前蘇聯解體後的中亞國家、西亞、東歐、非洲諸國、中南美諸國等,然後有些人可能不太同意,但實際上中國整體的生活水準也是低我們一大截,把這些全部算進來才是我們在世界上真正的位置,而我們的位置比很多人想的好不少。

再來一本我覺得也值得一讀的是Steven Pinker的《再啟蒙的年代》,這本的基調跟上本也很類似,主張世界整體是越變越好,並且也是採取統計數據為主要的論證工具,不太一樣的是這本的出發點是如同書名的副標題「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這個副標題對台灣人有些人可能相對陌生,倒不是我們不知道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的概念,而是會覺得這些概念很好啊,為什麼需要「辯護」,但其實西方世界一直有一派聲音對啟蒙思想有很大的質疑,這倒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為有不少行為,像是全球殖民和兩次世界大戰等等,都是在啟蒙時代之後發生的,會讓人覺得我們好像在物質上取得很大的進展,但人類的處境整體上卻還是很有問題,或者說,製造出不少新的問題。這本書有不少內容其實是在跟這種聲音對話。
《再啟蒙的年代》雖然沒有《真確》這本那麼家喻戶曉,但整體而言我認為也是很值得一讀,雖然相較《真確》,這本篇幅厚重不少,多達六百多頁,但我覺得是作者一一談論各個層面的問題,其實整體上來說好讀好消化,了不起就是多花點時間而已。

最後再來介紹一本台灣的著作,這本我認為知道的人應該相對少,而且內容呈現也不太一樣,就是Re-lab團隊製作的《臺灣數據百閱》。
這本內容文字相對較少,而是提供一個又一個的折線圖,呈現社會各項數據隨著時間的發展變化。嚴格說起來,這本書的製作團隊並沒有主張「整體社會越來越好」,事實上,這本書有個很有趣的編排,就是封面並沒有正反兩面,兩邊的封面都是開頭,只是一邊是在呈現數據上越來越好的項目,另一邊則是呈現數據上有隱憂的項目。也就是說,一邊談好的一邊談壞的。但我整本讀完後,還是認為整體上呈現「越來越好」的趨勢,怎麼說呢?呈現越來越好的那一邊就不用講了,就是越來越好,但重點在呈現出隱憂那一面,其實很多項目表達出來的並不是「越來越差」,而是「停止進步」、「還有加強空間」,另外也有不少變差的項目其實製作團隊自己也有補充,那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好比說,有些治安數據看似案件數提高,但其實是通報的管道變得更好,讓很多在以前會變成犯罪黑數的案件,現在會進入統計數據。
當然,讀完這本要不要解讀成「社會整體越變越好」還有討論空間,畢竟製作團隊自己沒有這樣主張,不過我相信不管讀者怎麼判斷,至少裡面有很多統計數據我認為是會讓讀者意外,或者說之前根本就不會注意到這些面向。其實也很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