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從學生時期開始就不排斥課外閱讀,不過大致上比較隨性一點,雖然沒特別去計算,但粗估一年應該在十到二十本不等。幾年前在網路上接觸到一位作家的超快速讀書法觀念,開始有意識地刻意培養閱讀習慣到現在,從固定一個月大約讀個三到五本書,也曾經刻意挑戰一個月讀五十本書(每天沒事就是讀讀讀讀)。到去年每個月都讀十本以上,最近半年更是保持每個月至少二十本書,而且特別設定每個月都要安排至少兩到三本大篇幅的磚頭書,也算是小有一點成就感,覺得自己的閱讀速度明顯快很多,理解能力也提昇不少,而從一開始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到後來已經變成當天如果沒完成設定的閱讀進度,心裡就會一直有個疙瘩在。宋朝文學家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我自認就算完全不讀書面目也還算親切,但到現在已經覺得一天不多少讀點書便覺得手癢。今年給自己設定要達到的閱讀量三百本,也就是平均每個月讀完二十五本。
也大概是從開始培養閱讀習慣後,我就有固定買書的習慣,每個月都會花大約兩千五到五千不等的預算來購書,有時遇到比較好的折扣甚至會超過這數字。好,雖然也不算特別大的數字,但總歸可算是個有購書習慣的人。不過即便這樣,我也很喜歡跑圖書館,我大約每個星期都會跑圖書館一到兩次不等,有時圖書館辦一些鼓勵借閱量的活動時,甚至曾經一星期跑個三到四次。
對我來說,圖書館也有很棒的功能,和我的購書習慣有互補的效果。
因為圖書館借閱是免費的,所以我在運用圖書館時,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大量接觸各種我比較陌生的領域的管道,我們在逛書店時,常常也會看到書架上有些好像有點有趣的書,但因為大多人預算總是有限,光是覺得好像有趣時,還會出現另一股往回拉的力量,是猶豫自己會不會買回去以後讀了覺得沒想像中有趣,好像就浪費錢了,也因為這樣,會因為預算衡量的意識,沒辦法將好奇心完全施展開來。但圖書館不同,反正借回來不好看馬上再丟回去給他們就好,不會花到任何一塊錢,當然,要是剛好讀了發現這個主題意外地有趣,那就太好了。
也因此我在圖書館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隨性亂借,看了好奇就借,標題有趣就借,封面設計有趣就借,想耍文青就借,看了討厭也可以借,覺得膚淺照樣借。也就是因為這樣,接觸了很多以前不太會去碰的書籍,像是很多財務分析和管理類型的書籍,財報、會計、財務、預算編列、銀行往來、金融體系和商品,也借了不少和飲食有關的書籍,像是飲食文化、各國美食、料理歷史、各種食材的知識像是農業、漁業、肉類知識等等,還有各地小吃還有烹飪知識等。另外還有像是汽機車的構造原理、化學、統計、電力設備、基礎建設、室內設計、庭園設計、營養學、生理學、法學概論、各行的開店創業,還有各種雜七雜八的應用心理學和管理學,旅遊方面也借了不少,而且其中很多是我之前比較陌生,甚至叫不出名字的的國家或地區等等。
這樣大幅拉寬自己的接觸廣度有一個很明顯的好處就是,即便目前沒興趣繼續讀相關作品,至少對這門領域也有個基本認識,哪天遇到某個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心裡會有個方向感,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蒐集資料,要找哪類型的書籍,在網路上要查詢什麼關鍵字。
另外就是可以看到很多看似不同的領域,背後也隱藏著類似的思考架構,之後再接觸其他領域時,可以更快抓到核心的架構和精神,更快進入狀況。好比說,以前我在學攝影時,會學到設定拍攝主體,陪襯對照用的副主體,前景、中景、背景等構圖觀念,後來在一本園藝設計的書籍裡,也看到作者的設計基本核心是,先抓出主角花種,這個角色通常是找最高大,顏色最鮮艷明顯的花種,以此定調庭院的核心主題,再來是陪襯用的第二花種,通常在選色方面要和第一花種搭配起來,看是要採取互補色效果,或是明暗對照等等,再來是背景用的花種,通常花朵不會太大太高,顏色也比較單一。後來我大概猜想,很多關於視覺方面的創作設計應該都有類似的原理吧,甚至再推得更廣一點,包括像是電影電視劇本、小說動畫等,也都會有主角、對手、配角、故事背景等設計。
還有一點就是,很多領域的基礎知識在中短期內(三五年內),甚至已經長期(超過十年以上)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如果只是要建立基礎知識,不用一定要搶著買新書。好比說閱讀財務報表吧,大抵上都會有三大報表的基本觀念,各項目的意義,以及像是安全性、收益性、成長性的分析等,其實都大同小異,當然啦,如果你是想支持作家和出版產業,購書我絕對是鼓勵鼓勵再鼓勵,但很多人是有點想讀點什麼,但又覺得不知從何下手,後來反而作罷的,這種我就會鼓勵去圖書館挖掘。
最後,我不知道其他行政區是怎樣,但我所在的高雄市,可以透過網路來借閱書籍,也就是我可以在網路上查詢書籍,如果在我家附近的分館沒有藏書,我可以在其他分館下單,然後幾天後那本書就會送來我家附近的分館,這時我再去領書就好。也就是說,我只要在家附近的分館,就可以透由網路借閱高雄市立圖書館的所有書籍。如果你所在的行政區也有這種功能,可以善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