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過去陸陸續續聽過一些朋友對於閱讀抱著這樣的看法,認為與其花這麼多時間閱讀,不如親身去體驗、實做。也有些人認為很多理論就只是理論,沒有價值,實務經驗才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我同意實際體驗的重要性,我也認為如果沒有實務經驗,紙上談兵能做到的事情很有限,但我認為閱讀和實際體驗並不是非此即彼,哪一個比較好,我們應該選擇哪一個來做的問題。閱讀也能達到很多實際體驗無法超越的限制,而且閱讀和實際體驗是可以互相補足,強化另一邊,達到1+1>2的化學反應的效果。

受限於時間、金錢、個人身體條件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親自體驗,身體力行。那麼退而求其次,我們可以透過閱讀,讓那些親自體驗過這些事情的人對我們分享這些經驗,我們可以藉此拓展自己的視野,讓自己的思考更加寬廣多元。好比說,我們不可能親身經歷過去的時光,所以我們可以透由歷史書籍來了解。

現代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整體系統的運作變得相當複雜,很多人除了自己生活圈以及工作職場外,對於其他接觸不到但其實對整格現代社會運作很重要的領域完全沒有概念,好比說,金融體系是支撐我們現代經濟運作不可缺的重要面向,但很多人對於整體金融體系的運作都是相當片面的,好比說有在存款的人知道銀行可以存錢,有貸款需求的知道銀行可以貸款,有些想投資賺錢的知道可以在證券公司購買股票等等,但對於這些機構和金融商品之間的互動關係和扮演角色卻完全沒有概念。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我們只能以有限的身份來生活,很多身份條件是我們無法改變或者很難改變的,好比說我們的性別(雖然理論上可以變性,但即便去做變性,經驗上也會與天生就是這個性別的人相差很大),又好比說我們成長的家庭背景,我們所處的文化團體等等。

但現代社會的人際互動越來越複雜,大多人都不會像古早社會那樣一輩子只在一個很有限地區裡生活,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和更多來自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互動,這些人的思考行動模式和價值觀都相當不同,而這會導致在互動上容易產生衝突,或者阻礙彼此合作各取所長的好處。所以說,具備換位思考,掌握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的思考行動模式和價值觀就變得很重要。那麼既然我們無法直接體驗他們一路走來的實際經驗,我們就可以透過閱讀來補足,好比說,有不少腦科學或是閱讀理論都會強調,閱讀小說有助於增進一個人的同理心,讓一個人可以更靈活的換位思考,因為小說就是在一個虛構的故事中,模擬各種不同立場不同價值觀的角色怎麼互動的作品。

此外,閱讀和親自體驗其實是互相影響的,就以旅遊這種大家都熟悉的活動來說,特別是出國旅遊這件事,我認為在出發成行前,先閱讀一些關於該國的書籍,像是風俗文化、歷史甚至經濟特性等等,對於旅遊體驗是很有幫助的,你能觀察到的現象會變得更細膩,不會只是奇風異俗。近年很多人在談「深度旅遊」,就是不要只是以觀光客的視角看到一些表面事物,也要深入去體驗了解該國的內涵,要做到這個,除了時間拉長或是刻意造訪一些非觀光區外,事先閱讀也是很有幫助的。此外,不只在旅遊成行前閱讀有幫助,旅遊結束後的閱讀也能給人不同層次的體驗,我們帶著回憶返家後,閱讀可以讓我們重新彙整、重組那些記憶,讓我們有一種「原來那時候看到那個建築還有這個用途呀!」、「原來那時候那個人的表現是這個用意呀!」這樣的體驗。

最後,從理論對生活工作的幫助來說,很多人會以二分法將理論和實務進行非此即彼的切割,但實際上,大多理論都是從現實世界的問題中發展出來的,理論是試圖將具體個別的實際經驗,歸納統整出可以共通適用的原理,也就是所謂的抽象化,理論的源頭從來就還是現實世界。當然,既然是抽象化,勢必犧牲掉許多具體的細節,所以說將理論直接套用到具體情境時,常常會出現不足甚至不適用的狀況,但我們本來就不該以百分百適用,或者直接套用的想法來看待理論,理論給我們一個參考,或是一個方向指引,讓我們不用嘗試太離譜的錯誤,或者是讓我們可以有個參考依據等等,理論也常常可以讓我們跳出有限經驗的盲點。事實上,即便我們完全不讀任何理論,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在進行理論化、抽象化的行為,因為我們本來就是會將各種接觸到的資訊、體驗到的事情,進行歸納,然後推論出一些判斷通則,讓我們在往後的行動中依據這些建立起來的通則更快正確的下判斷。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1 月 10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