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想來介紹兩本書,分別是:

  1. 《把問題化繁為簡的思考架構圖鑑》
  2. 《解決問題的商業框架圖鑑》

這兩本都是AND股份有限公司出的書籍,內容架構也很類似,就是提供大量的思考框架供讀者在思考議題、解決問題、或是開會討論時,可以幫助讀者設定議題方向、議題拆解、概念分類、主題聚焦、安排流程、評估狀況等活動。

話說比較早期時,我對這類思考框架比較無感,甚至覺得只是一種嘴砲,覺得這些框架搞得好像很厲害,但現實生活和工作的問題根本不可能這樣簡化。後來我在外貿協會接受培訓時,也曾經數度表明一些常見的商業分析框架,好比說3C、4P、五力分析這些的,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想法有一半對,但也有一半錯得離譜,甚至有點是無知帶來的中二自大。

有一個重點是,如果只是當個作業,單純要應付性地填滿這些框架,其實還真的挺簡單的,但我想想,那時候我的心態比較屬於一種應付性的抽離狀態,也就是我覺得那些討論只是玩票性質的,最終就是交出個作業,而不是當成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在思考。但以我後來的經驗來看,這些框架在腦袋一團亂,或是不知從何下手,又或者開會討論時覺得大家都沒意見,又或者意見亂七八糟時,可以發揮指引和統整的效果。

人的大腦同時能處理的訊息相當有限,而且如果只憑大腦直覺來思考,也常常會過度聚焦在某個點,又或者遺漏掉某個面向,又或者,常常一開始就完全往錯誤的方向思考,特別在有些情緒強烈導致思考偏執的狀況。如果有這些框架的指引,可以讓大腦以一個比較有系統的方式來指引、歸納、統整自己的思維。

在多人討論的情況下,除非某些特定的狀況,好比說腦力激盪,否則如果大家對於討論方向沒有一個流程或方向,很容易各說各話,或者主題跳來跳去,又或者好像在討論什麼,但談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切入點。最後要不就是某些表現比較強勢的人的意見變主流,或是比較吸引人注意的點子被留下,不然就是會議記錄往往變成記錄各家說法的條列內容,總而言之,無法發揮透由不同觀點的相互激盪和補足,達到1+1>2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框架發揮的是一種聚焦,也就是階段性約束討論的方向和範圍。

或者我再換個表達方式,總的來說,這些框架是讓你或你的團隊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思考和討論」。這種框架大多在格式上看起來確實都很簡單,真要填寫一點都不難,但就像寫作架構中的起承轉合一樣,如果只是想找個內容填進去就好,當然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但寫文章從來就不是只有這樣而已,而是你如何更有效地安排這些框架的內容。

此外我認為只要複雜一點的問題,通常不會只套用一組框架就可以解決,而是要依照問題和目標,依序使用數個框架,並且將依照這些框架得出的內容,再做出統整。那麼,哪個階段該選取哪個框架,以及最後如何整合在一起,就變成一個需要經驗和思考的能力了。

我認為這兩本書可以當作工具書,先整體讀過一遍,大致上知道不同類型的問題,有哪些思考框架可以使用,特別是自己以前比較沒有注意到的面向。然後大致放在心上,等到哪天需要處理實際問題時,就可以拿來當作查詢使用的工具,看自己當下需要哪些框架來輔助。

架構本身並不複雜,但要好好使用其實是需要練習,透由實際運用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問題才能更熟練。所以我認為一個更好更積極的使用方式是,把這些工具放在心裡,在生活和工作上一遇到什麼問題,就想著要用什麼方式來思考,甚至在聊天時,聽到朋友談到有什麼問題時,馬上以某種框架來組織討論的進行(當然如果只是輕鬆閒聊的場合請斟酌使用)。久而久之,這些思考框架就會融入你的思維裡,變成你的一部分,你可能不再需要每次都重新拿起書來參考,而是反射性地看到問題就可以歸類在某種思考框架中,又或者開始想著這些問題可以套用哪種框架的思考架構。甚至,最高的等級是,內化框架的精神,並且自行將這些框架改良成適合自己當下的需求。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1 月 31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