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有持續在精進一些能力,像是寫程式,還有大量閱讀和寫作等,也會在相關的討論區晃。常常在一些相關討論版面上看到新手詢問各種入門問題,好比想學寫程式的話要從哪種程式語言入門,或者如何讓自己可以讀的下書等等。
很多人都會回答先決定目標,再來決定要做什麼,或者學習怎樣的知識技能,好比說在程式這塊,就會有很多人回答說「你應該先決定你要用程式語言來做什麼,再來決定自己要學什麼程式語言」,又或者在閱讀這塊,很多人會回答說「你要先問自己想透過閱讀來達成什麼,再來決定要讀些什麼」。
我不太知道多少人有這樣的感覺,以我自己經驗來說,我在學習一些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通常也會對這門領域的看法產生變化,在還沒碰過時,我會先對這門領域有個模糊概念,可能是這門領域的代表性專家,或者這門領域的專家給人的形象,又或者這門領域可能是在做些什麼,隨著學習得越來越多,我也會發現很多跟當初想像不一樣的地方,有時甚至完全顛覆自己原本的印象。某種程度上,我認為大多的學習應該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只有相對少數的狀況下,會是從一開始目標就相當明確,在學習過程中也完全符合自己當初設定的想像。
那些會說出「先有明確目標,再來決定學習什麼知識技能」的人,我認為有很大一部份都是以自己現在的狀態來回頭講的,因為他們已經熟悉這套知識技能,也知道哪種知識技能可以對應哪種目標,自然就會認為決定要選用什麼知識技能之前,應該要先決定自己要達成什麼目標。沒錯,邏輯上來說是這樣,如果你對自己的目標很明確,也很清楚各種工具分別可以達到什麼目標,那麼「決定目標—>決定工具」確實是正確也很符合直覺的思考順序。
但新手不是,至少對一門領域完全沒有什麼概念的人來說絕對不是這樣。他們對這門領域完全沒有任何具體概念,既沒辦法設定出具體明確的目標,更沒辦法決定要如何從設定好的目標回推自己該學什麼知識技能。
我認為這種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那麼絕對,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也可以在目標沒那麼明確時,就先學學看。
很多人反對跟風學些什麼,但我認為,跟風不盡然都是壞事。
對那些還沒設定好明確目標的人,我認為可以先試試看,真的不行了,再來放棄也沒那麼糟糕。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時候目標,或者說「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是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發現,慢慢具體化的。也就是說,一般的思維可能是「先設定目標,再來學習某種知識技能」,但我認為反向來說「先學習某種知識技能,從過程中形塑目標」也是一種很棒的學習路徑。
雖然說,我反對單憑熱情來學習,因為那樣很快就會感到疲乏,遇到一點挫折就會退縮,但反過來說,熱情可以拿來當作起跑的火種,從而擬定有計劃的學習過程,也是一種方法。
像是在閱讀領域,有很多人對跟風閱讀暢銷書相當看不起,甚至到了產生反感的地步,彷彿讀暢銷書比完全不讀還要糟糕一百倍,但想想,那些以跟風為動機閱讀的人,通常也不會花太多錢在買書上(通常就那幾本熱門暢銷書),既然這樣,有什麼不好?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嗎?如果不會,有什麼好批鬥?有什麼好瞧不起?批判別人跟風顯得自己品味獨特與眾不同深度過人嗎?
跟風又怎樣呢?頂多就嘗試一陣子發現自己也沒那麼有興趣,這時放棄也不會怎樣啊,只要別在過程中付出太多代價,好比說花過多的錢報名一堆課程,又或者別為了跟風反而把本業給荒廢掉。
事實上,即便是跟風,也是一種拓展視野的管道之一,在還沒有建立一套專屬自己的資訊管道之前,跟風不失為一種嘗試的起點。雖然說是跟風,但既然會是一種跟風行為,表示自己也不這麼了解這塊,如果能在跟風過程中,剛好發現自己還真的對這塊有興趣,那就太好了。如果後來發現其實也沒如自己預期那樣,只要沒在過程中投入超過自己能力所及的成本,那麼何嘗不是一次有價值的嘗試,人生不要那麼害怕犯錯,而是在犯錯之後也能學到些有用的經驗或洞見。
而常常看到這類型的問題,也是我會鼓勵大量多元地學習的原因之一,當你的觸角伸得夠廣時,你會在必須做出選擇時,有很多具體的切入角度可以運用,要蒐集資訊也會比較有明確的方向性,而不會陷入跳出自己極為有限的領域就完全不知所措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