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學的精神,很多人應該都在義務教育階段學過一句話,叫「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這句話的主旨是,我們應該要大膽地發揮想像力來提出假設,不要因為可能超出目前既有的知識界線而限縮自己的想法,但在提出假設以後,我們必須以嚴謹的心態來,以充足的證據檢驗自己的假設。

那麼以類似的精神來說,在現代這種多元、快速變化,並且強調創新的社會,我們應該抱持著「大膽地嘗試,小心地檢討」的精神來行事。

之前有一位朋友,他一直想開youtube頻道來宣傳他的想法,不過大概有三四年的時間,他就是不斷地提出想法,但最後都不了了之,其實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他怕做錯,覺得自己應該要計畫得更多、考慮得更周全、準備得更完整才能推出作品,不過這樣的想法到最後就是,不斷地拖啊拖的,幾年就這樣過去了。

前一陣子他終於正式開了頻道,也上傳了第一支影片,我大概瞄了一下,觀看數相當少,連100都沒有,不過無妨,他終於展開行動了,當然之後能做到怎樣不知道,但至少這才是正確的第一步。

後來他找我出去聊聊,也講到上傳影片的事情,我們也大概聊了一下關於製作影片的心態。

其實以內容製作來說,無論寫作、攝影、拍影片、繪畫、經營社群都好,除非自己本身就有相當經驗,或者有組成一支專業團隊,否則如果個人想嘗試創作一些內容的話,可以做些計畫沒問題,但最重要的是,趕快進行嘗試吧。

我可以理解很多人想進行創作,但又想好好計畫、思考、準備,想要在各方面都做到完美的狀態下才要開始著手執行,但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既然你是個從沒有任何經驗的外行人,很多東西你根本不可能在那邊靠著紙上談兵而達到完美,因為你無法掌握的因素實在太多了,而這些無法掌握的因素是你想破腦袋也無法掌握的。

以前我也一直有這樣的迷思,特別是想做出好東西的心態,更會讓自己猶豫不決,始終無法真正開始實際進行創作,最後通常都會讓這想法不了了之。

正確的作法應該是有個初步的大綱和方向規劃,就開始嘗試推出作品,當然,這些作品十之八九會很粗糙,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反過來說,蹲在那邊空想半天,不會幫助你產出完美的作品,而是只會連粗糙的作品都端不出來,永遠停留在空想的階段。

開始嘗試端出作品後,一來你才知道真正執行時的困難點在哪裡,很多時候,執行後才會發現,當初想像的問題可能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而真正麻煩的問題卻又是當初想都沒想到的,如果沒有實際下去執行,根本不會發現這些落差。

另外,也只有在端出作品後,你才可能接觸到受眾,而這時才真正可以檢驗自己的作品能不能達到當初期望的目標,有可能原本覺得自己的內容超強超屌超有創意,結果上傳後發現根本沒人鳥。

在端出作品後,才會看到很多當初想不到的問題,而這些都不是壞事,因為此時,你有更具體的方向可以進行檢討與改進。在製作中發現自己哪些地方不足,需要加強練習的,就去練習,需要改善的,就去改善,而在不斷地創作中,也會越來越熟練,製作起來也會更為輕鬆習慣,就能再挑戰更高難度的內容。

同時,端出足夠多的作品後,才有可能吸引到受眾,並且可能會得到一些回饋,有可能是讚賞,也可能是批評,又或者是一些中性的評論,無論是哪一種,你在這時也才更清楚自己的作品傳達了些什麼,有沒有符合自己當初設定的目標,如果有,那恭喜,就繼續這樣努力下去吧,如果沒有,那也很好,你知道自己錯在哪,可以做出改善以更接近目標。

在我讀過一些創作者講述自己創作歷程的書籍,大多幾乎都會提到,大膽且大量地產出吧,量變會產生質變,只有在不斷地嘗試中,才會淬鍊出優質的作品。

總之,如果想創作些什麼,那就想辦法讓自己盡快進入實做階段,不要害怕犯錯,因為你始終無法避免犯錯,也只有在犯錯過程,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2 月 22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