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入手了這本《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覺得很值得一推,這本書對大多數的人都很有價值。
人際關係是人生中相當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很難不涉入各種人際關係,即便再怎麼內向迴避社交的宅男宅女們,也不可能完全不跟任何人互動,而且通常因為這類人的社交圈子太小,反而更容易受到有限的幾個互動對象影響很深而不自知。而大多人對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其實也比自認為的低很多,簡單說就是太過高估對自己的認識。人性這個議題,甚至要說重要度高於基礎教育裡的學科知識和專業訓練都不為過,但我們的傳統教育裡通常不太重視這塊,就好像我國高中時期有不少師長都反對學生談戀愛,理由是會影響課業,而那時候學校裡的性別教育也是廢到一個不行,讀了沒用還好,要是當真反而會在真正的感情市場中出問題。
有不少人在職場打滾一段時間以後,常常會感嘆或是酸言酸語,說職場裡做人比專業能力還重要,我在社運圈裡也常常聽到「人的問題才是最麻煩的」,這些感嘆也都點出了,人際互動上的問題對工作和生活的影響一點都不亞於專業能力本身,但過去的教育太過強調學科知識,覺得搞好這些東西人生就可以一帆風順,所以不少老一輩的思考方式認為只要有能力人家自然會看到你,搞到一堆人被慣老闆壓榨壓個徹底。又或者「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世紀大騙局,很多阿宅青春歲月讀書讀個半死才發現交不到女友,慘一點的甚至還被詐騙,然後開始抱怨女生怎麼都愛壞男人,不愛他這種努力老實不煙不酒專情不偷吃工作穩定收入不錯的優質男人,真是一群犯賤死台女。
事實上就是,人性跟道德應然向來是兩回事,人性從來就是有許多不完美,甚至可以說充滿各種不理性、自私、算計、權力慾望等這些黑暗面,你再怎麼忿忿不平,老祖先留下來的本能並不是一下就可以改變的,甚至你可能沒意識到自己心中那些黑暗面,你只是在人際關係上表現失敗,並不代表你比較崇高,失敗和正義是兩回事。就好像本書作者認為,人們常說「權力使人腐敗」,但比較貼近事實的可能是,這人本來就腐敗,只是之前沒拿到權力無法讓他展現腐敗。以前我在社運圈裡也看過不少例子,沒拿到權力時高喊正義,抗議各種不公平的現象,極力批鬥各種掌權的人,拿到權力之後嘛……..這些人反對的不是權力,而是不在他身上的權力。我後來常常跟一些比較熟的社運朋友提醒「弱者和正義是兩回事」。
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知己,然後才能知彼,因為不先對自己有正確認識,那麼透由扭曲的自我來去認識別人,自然也是扭曲的樣貌。比如說,八嘎冏之所以被瞄個一眼就動不動要叫「謀哩洗勒跨三小!!!」,甚至要找對方幹架。就是因為以為自己男子氣概過人,但卻沒意識到自己骨子裡自卑很怕被看不起,才會錯誤地過度解讀別人的眼神。
在知己這個面向來說,對自己自信過剩絕對是在人性議題的學習上最大致命傷,有些人覺得自己冷靜理性從來不被任何情緒干擾到決策,或者道德崇高正義感十足又無私奉獻,或者膽識過人黑白兩道通吃沒任何事情會讓他害怕,又或者覺得自己獨立思考從不跟風也不會受到任何人影響,通常會這樣自我宣稱的我都很警覺,因為這種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九九九並不是真的特別天賦異稟資質過人,而是他們連自己的缺點都完全看不到,或者不願意接受自己是個不完美的人,要不就是雖然知道自己的缺點但在那邊自我吹噓,很多人的問題其實就像心理治療領域在講的「缺乏病識感」。
當然,大多人難免會「自我感覺良好」,像是高估自己的理性程度,看別人都覺得怎麼那麼情緒化不理性邏輯爛,自己出了問題就解讀成一時粗心、運氣不好。又或者很多男生會過度高估自己的心智強度,認為女生哭就是軟弱,男生嗆聲耍狠靠憤怒就是男子氣概,殊不知憤怒其實常常是恐懼、焦慮和不安的掩飾。但!唯有先認清自己身為人類,必然有很多不理性、自私、脆弱、不完美的部份,並且對此時時自我警惕,才有可能更加了解自己,並且在人生過程中不斷地修煉成長。
這本書裡對人性議題大抵上都是從不完美、黑暗面的角度切入(當然也有幾個議題挺激勵的就是),如果過去對人性的想法太過樂觀的人,讀了說不定會覺得很厭世,突然覺得身邊每個人都好像混蛋。是說人生也沒這麼悲觀啦,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何況有時你自認沒害人,但做出來可不是這麼一回事,然後你還把這些傷害美化、合理化。而我們學習人類心理的黑暗面,並不是要放棄這個世界,或者強逼自己開始活得像是一睜開眼睛就要爭權奪利算計到底,這光想都覺得好累,人性中也有很多光明面,只是這本書教你的是如何認識並應對黑暗的那面。
如同書名,本書內容論及了關於人性的18個議題,包括像是有限理性、從眾心理、自戀心理、自我膨脹、忌妒,到世代差異以及生死議題等。其實每項議題都可以獨立出成一本書(確實也很多議題有單獨的出版)。也因此這本書篇幅還滿大的,有七百多頁,尺寸也比較大一點(17*23),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可能會望而生畏,但其實內容很好讀,而且裡面很多講法也採用一種很靠北的幽默感(這一點我不知道是原作者就這樣,還是翻譯製造的效果),讀起來也很容易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是聯想到很多自己,以及自己身邊所接觸過的人,甚至是其他透由媒體所認識的人物。因為每個章節前面都由一個歷史故事開始,但這些故事對於大多台灣讀者來說應該比較陌生,也可以跳過,不至於影響後面的理解。另外,雖然我認為這本書最好還是從頭讀到尾,將書中所有人性議題都在心裡建設個基礎,但真的覺得好大一本看起來壓力好大,那也可以挑選自己比較在意的議題先讀起。
對人性這議題,如果真要只讀一本,那就這本吧。我認為這本可以當作人性議題的百科全書或地圖指引使用,遇到什麼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就來翻閱看看,應該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方向感。一般人生活上會遇到的人際互動議題,這本大多可以找到一個甚至數個相應的人性議題,即便不足,也可以透由本書的主題來尋找延伸閱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