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稍微分享這本《你問對問題了嗎?:重組問題框架、精準決策的創新解決工具》。我認為這本書很值得一讀,而且是絕大多數人都應該讀讀看,因為多數人都需要這能力,但也都缺乏這能力。
先從找伴侶談戀愛這件事為例吧,早期有一個時期很流行一種戀愛模擬遊戲,男主角要在各種場合邂逅不同的女孩,並且掌握女孩的個性和喜好,劇情進行到不同程度時,都會出現幾個選項,此時就必須依照該女性的特質,選擇相對應的回答,答對了好感就會提昇。這種模式就比較接近傳統教育的方式,先掌握固定範圍內的情報,等到別人提出問題時,你再從給定的選項裡選出正確解答。但我想有戀愛經驗,或者也不用戀愛經驗,只要有基本社交概念的人,應該都知道真正的人際互動不會長這個樣子。
大多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都是透過考試來測驗自己的學習成果,這也沒什麼不好,設計良好的測驗對於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效和鞏固記憶都有不錯的幫助。但!整個教育過程太過著重在這種已經設定好標準答案的測驗,導致一個有點麻煩的慣性就是,我們擅長解決別人設定好,有固定範圍、固定框架、固定解題流程的問題,可是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問題並不是以這種方法呈現,大多問題都是開放式的,解決方法往往也不只一種。事實上是,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很多時候還必須自己尋找設定。
上面講了這些,主要是想點出一個問題,就是大多人不知道如何提出更好的問題,甚至可以說,連主動設定問題這件事情的重要性都完全沒意識到。事實上,大多人都會陷入兩個狀況,一個就是「等待別人對自己提出問題」,另一個則是「用自己的慣性來提問」。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性都會被大幅限縮。
近年來很流行創意思考,而創意思考裡面又有一種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打破框架、跳出框架。而改變提問的方式,其實就是一種跳出框架的方法,因為提問本身就是在指引思考的方向。本書提出了兩大中心思想:
1. 設定問題框架,會決定你想出怎樣的解決方法。
2. 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也就是重組問題框架),就能改善你的解決方法
但在我觀察來說,這個概念變成一種很多人都會講,甚至可以說人人朗朗上口的概念,但實際上也就停留在口號階段,彷彿跳出框架就好像走出房間一樣,開門走出去就好。但其實這種事情一點都不簡單,至少不是自己想著「我要跳出框架」,然後就跳出去了,把跳出框架這件事單純想成一種純粹意願的問題,只有要或不要這麼單純。
事實上,這是一個習慣問題,更是一個能力問題。對,就是習慣和能力,說習慣問題是因為,人的大腦雖然具備高度可塑性,但卻也有慣性的特質,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行為是出自潛意識的運作,包括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而這種意識底下的運作習慣,如果沒有刻意訓練,別說要跳出來的,連要意識到都很困難。
就用練拳來比喻吧(或者各種體育,或是關於肢體技巧的活動都是),我們在練拳時,需要注意動作的正確性和協調性,唯有將腿、臀、腰、肩膀協調地動作,才能打出又快又有力的拳頭。每個進拳館的人都很快學到這個觀念,但!講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這麼容易,很多人打了半天,身體都還很生硬,這時候我們需要面對鏡子檢視自己的動作,或是經由教練觀察指出問題點來修正,甚至即便知道自己動作哪裡有問題,但身體就是不聽使喚。這就是習慣問題,而這也帶到了一點,要好好打出又快又有力的拳頭,是需要透過正確的方法,並且反覆操練一段時間,才能打得出來,所以也是能力問題,絕對不是你想著「我要運用腿部的力量,扭動腰部,帶出肩膀,打出有力的拳頭」,你就自然做到了。
這本書我覺得有兩個讓我很喜歡的面向,首先是裡面用很多具體實例指出「問對問題」的重要性,同時也用一些有趣的小問題讓讀者意識到自己有很多盲點(而且往往自己都不會意識到)。唯有先意識到自己有很多從未察覺到的盲點,才能體會到需要重新鍛鍊大腦破除盲點的重要性。
另外本書提供了一套明確具體的流程,而每個流程又會提出幾個原則讓讀者可以參照操作,也有不少的具體案例來說明。
我認為本書最好的使用方式是,找個生活或工作上的實際問題,透由本書的流程來跑一遍,以此來操練這套提問方式。當然如果比較懶一點,光是讀完本書也可以給腦袋一些新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