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都會接受寫作訓練,那麼,訓練寫作的目的是什麼呢?而我們實際上又學了些什麼呢?
我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作文教育,其中一個主要特色就是強調的是如何盡可能使用各種優美華麗的詞藻,展現自己的字彙功力,即便想到的內容根本可以用簡單的字彙就完整表達,也一定要想辦法用點冷僻的字彙或是成語來填塞內容。當時的作文教育還有一個主要特色則是寫出師長愛看的價值取向,在寫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揣測師長的政治正確,前面不管寫了些什麼,後面結尾都一定要接一個勵志結論或是道德訴求。
還記得我小學四年級時,因為作文成績一直都很高,所以被老師推派去代表班上參加全校性的作文比賽,我還記得當時進場後,比賽的題目是「我最思念的人」,當時的年紀根本沒有跟什麼好朋友依依不捨分開的經驗,比較熟的親戚也都活得好好的,簡單說就是我根本沒什麼人可以思念,剛好當時我想到小叮噹(多拉ㄟ夢)的情節,於是我就在我的比賽文章裡寫我上小學前外婆病危,臨終前想要看我背書包上學的樣子,然後我去跟爸媽要了書包和制服,打扮成上學的樣子給外婆看,外婆也滿足地離世了。
嗯,當然這個故事完全唬爛的,我外婆在那之後還活了二十餘年,到去年才真的離開,不過我因此得了全校前三名(第二還第三我不太確定了),然後有一段時間我堅持不要讓外婆來學校接我,怕外婆被閱卷老師看到(後來想想閱卷老師只看過我的文章,應該不知道我是誰才對)。
我這經驗每次想到都還是覺得趣味十足,但這也點出當時作文教育的一個問題,就是熱愛這種灑狗血搞抒情賣弄華麗冷僻的字彙和成語,而實際內容根本不是學生心裡真正的想法。
好,回到一開頭的問題,訓練寫作的目的是什麼呢?不就是要先讓我們具備基本的表達能力,讓我們可以透由書寫來傳達自己的想法,順利在不同場合和他人溝通,以及說服他人接受我們的意見和作法。這些日常生活和工作上使用的語言,才是作文教育應該要達到的。但顯然我們作文教育的方向偏掉了不少。
在山田紫霓這本《從沒想法到有想法的精準表達寫作術》,就是在談寫作的基本能力。這本書不是要教你如何成為文學家,或是記者,又或者是小說家或編劇,都不是。這本書在談的,是生活和工作的各種場合中,所需要用到的寫作能力,讓你可以精準傳達自己的意思,或者成功說服他人,以此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順利。
雖然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人,但作文教育過度強調文學性這點倒是跟我們類似,有很多學生其實是寫不出自己的意見。
作者在書中釐清了寫作最重要的一些幾個思考方向,包括意見、期望結果、議題、讀者、自身地位、論據、中心思想等。並且也提出幾個常見場合的寫作技巧,像是如何說服主管爭取自身權益,或者如何請求別人幫忙自己,以及像是應徵文和道歉文等等。
整本看完,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在教寫作嗎?這應該算是溝通表達技巧的領域吧?」。但其實,寫作最原始最基本的目的不就是溝通表達嗎?只是我們過去的作文教育讓我們對於寫作的印象已經被定型成文學創作,結果反而生活和工作中最需要的那些寫作能力我們反而常常都不及格。
這裡要強調,我並不是主張豐富高深的字彙沒價值,或者文學不重要,而是說,最基本,人人都需要的能力應該是教育過程中應該優先打好基礎的,而不是本末倒置,學了一堆華麗的詞藻,結果表達自己意見時卻邏輯混亂不知所云,甚至連抒情都不是抒自己的情,而是在賣弄矯情。也就是說,寫作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先達到寫得對、寫得準,再來進一步考慮寫得美。
還記得當年因為想要出國留學,準備了托福和GRE,這兩個測驗裡面都有寫作項目,但不同於我義務教育過程中的作文,這兩個測驗的作文都是要求受試者針對一個議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且提出論據來支持自己的看法,受試者的立場是什麼並不是主要重點,而是整篇文章下來,有沒有展現出優異的論證能力,能不能邏輯清晰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且說服別人。
這本書挺值得大多人入手一讀,因為在我觀察中,缺乏基本表達能力的人還真是不少,別說成功說服他人了,甚至連清楚有條理地表達出自己想法都不見得能做得及格。另外,即便邏輯清晰,論述有條有理的人,也是可以讀讀這本書,因為有一些面向,以及一些其他場合需要考量的角度,我們也都可能會有忽略掉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