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群軟體和搜尋引擎的演算法會製造出同溫層這件事情,我一直持很保留的態度。我的學生時期是在沒有這些工具的時代度過的,我大致回憶了一下,那時候我的視野並沒有比較多元,想法也沒特別開放,包括我身邊接觸得到的人也沒給我這樣的感受。
反過來說,那些人生更長一段時間都在沒演算法的時光度過的長一輩,他們在面對不同價值的開放性也沒比較高(我這樣講已經很客氣了)。
會說演算法製造同溫層這件事是個大問題的,我認為有兩個比較可能的原因:
一、同溫層不是現在被製造出來,而是現在才被意識到
同溫層並不是現在才被製造出來,人從來就是個同溫層動物,易言之就是「物以類聚」(這個詞可不是網路時代才出現的唷!)以前我們一樣會處於一個同溫層,我們會待在自己習慣的環境、待在類似的職場、和氣味相投的人物以類聚,看差不多的媒體來源。
但同溫層是到現在才被看到,也就是說,當你會覺得自己有陷入同溫層的問題時,代表你至少知道你身處在一個同溫層,而在這同溫層之外有個相當不一樣的世界。以前沒這問題很可能是根本連自己活在一個同溫層這件事都沒意識到,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在工業化之前,那個農業生活還是主流產業的年代,大多人一輩子的經驗可能不會超出方圓幾公里的範圍,接觸到的人可能也不會超過100個,更不用說這不到100個人裡面基本上都來自同樣的生活方式、文化、信仰,那種情況下說有多同溫就多同溫,但這些人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在什麼同溫層,對他們來講,這就是全世界,當然並不是不知道出了自己的村落還有其他地方其他人,但基本上不會在他們思考範圍內。
於是我們可以換個方式來看待,社群軟體和搜尋引擎並不是製造同溫層,而是「迎合人們對於同溫的資訊需求」,換個方式說就是「既然你渴望這些資訊,也只對這些資訊感興趣,那我就試著迎合你的需求吧」
二、社群軟體和搜尋引擎沒有達到人們的期待高度。
有一種定義問題的方式,叫做「現實和目標有落差的狀態」。比如說,如果我認為人生應該要交到一個伴侶,並且走入婚姻,生下小孩,而我卻遲遲找不到一個適合的對象,或者對象始終無法走入婚姻,那麼,這對我來講就變成一個問題。反過來說,如果我根本就不覺得人生非要走入婚姻成家生子不可,那麼即便一直維持單身狀態,可能也不會被當成一個問題(至少對自己來說)。
那好,今天社群軟體和搜尋引擎之所以會被認為是製造出同溫層的問題,更貼切的說法可能是「我們期待社群軟體和搜尋引擎將人們帶往更廣闊的資訊流通,但後來發現沒有,我們發現演算法將自己框限在同溫層裡面」。也就是說,目標被設定為「接觸到寬廣多元的資訊」,但現實卻是「我們依然活在演算法帶來的同溫層裡」,於是這個落差就被視為問題。
當然,我同意如果能跳出同溫層,讓自己的資訊觸角更寬廣多元,絕對是一件好事(即便不一定舒適),那麼課題就在於如何從「活在演算法帶來的同溫層裡」達到「接觸到寬廣多元的資訊」,消除掉這個落差。
首先嘛….跳出網路世界,我們有很多管道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資訊,好比說閱讀,而且是閱讀自己過去陌生的類型;又比如說參加讀書會,或是報名實體課程等等,讓自己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人。不過這種方法我覺得沒什麼好強調,因為這些方法在社群軟體和搜尋引擎出現之前就有了,懂得運用這種管道的人,基本上早就在用了吧我想。
另外一種就是繼續運用網路的力量,但是刻意挑戰演算法,好比說使用google時刻意用無痕視窗來瀏覽,又或者在社群軟體刻意尋並追蹤一些自己陌生的粉絲頁等。我目前的想法基調還是:只要使用得當,網路可以為你帶來的好處遠比壞處來得多,但前提就是你要有能力使用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