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假如你想要在網路上尋求協助時,像是詢問「有沒有什麼比較平價的好螢幕可以推薦?」,可能會被嗆說自己先去做功課之類的,但如果你改成嗆說「一萬元以下的螢幕根本都是垃圾,買這些的人真是只會貪小便宜!」。可能就會有一堆高人出來「修理你」,告訴你一萬元以下其實有哪些螢幕CP值很高,或是說哪些需求其實一萬元以下就綽綽有餘了,結果你表面上是被修理,實際上卻是讓這些高人提供你許多有用的訊息。
這個效應稱之為坎寧安定律(Cunningham’s Law),原理是人天生就喜歡糾正別人,這樣會讓自己感受到一股優越感,所以當我們提出一個很容易被修理的主張,自然會引來很多尋求優越感的人發表意見。
其實這種效應我們也可以應用在一些比較積極的地方,就是像是讀書會、議題討論等需要與參與者大量提供意見的場合。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一種經驗,就是在討論的場合,主持人要是問說「誰要先發表意見?」,有滿大的機率現場會先沉默一段時間,然後接下來主持人可能要多鼓勵點發表,或者直接點名某些人,才有辦法開啟討論。
這種時候如果有些人率先發表個意見,這意見不需要太高明,而且最好也不要太高明,接著可能就會有人針對他的意見進行回應,又或者,開始環繞著這個意見給出的方向進行討論。之所以不需要太高名,是因為這個意見本來就是要作為「著力點」,讓其他人有個可以發揮的點,看是要反對、修正還是補充都可以,這也是之所以最好不要太高明的原因,因為如果這個意見太高明,其他人可能反而擔心自己的意見相較之下太廢而不敢發表。
其實我認為,坎寧安定律除了人喜歡糾正他人以滿足優越感之外,反過來也可以說人在有安全感的情境下比較願意發表意見,也就是說,很多人之所以不敢發表意見,是源於擔心自己的意見太廉價,於是當聽到一個實在不怎樣的意見,可以確保自己的意見肯定比這好的時候,人也比較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另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大多人對於比較空泛開放的問題,相對來說會一下不知道從何談起,但如果給一個範圍比較小,內容也比較具體的主張,並且要求回應,這時候人就比較好施力,比較能具體地給出自己的意見。
好比說,如果問「對於感情的維持你有什麼看法?」,我想很多人可能需要讓腦袋稍微轉一下,甚至有些人可能會有點不知從何講起,但如果問題改成「如果因為感情久了,缺乏新鮮感而去搞曖昧也是情有可原的吧?」,相信很多人馬上就可以開始生產意見,而且很可能還帶著強烈的情緒來發表意見,甚至會代入個人或朋友的經驗來說明,關鍵點就在於,我們將原本範圍很大,相對籠統的問題,縮小範圍成一個更具體的議題,並且提出一個明確主張。
也就是說,要善用坎寧安定律來讓各種討論順利啟動,最好符合三個條件:
一、提出主張,而不是問題。
二、這個主張不能太高明,要讓大多人可以游刃有餘地回應。
三、這主張的表達方式最好強烈一點。
當然,在討論場合時,誰要出來扮演這個角色可能是另外一個問題了,畢竟這某種程度上算是刻意做低自己來讓激起大家的發表欲望。
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