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變動速度越來越快,也讓很多人在脫離學生生涯後還會想學習一些新的知識技能,相較於學生生涯通常就是考上一間學校系所,並且修完學分拿到學位,脫離學生時期後的進修常常會出現「用什麼管道學習」的選擇問題。
像語言學習或是程式語言之類的熱門技能,常常會看到很多人會在報名課程還是自學之間傷腦筋。 .有些學習方式可以很明確地歸類在「自學」和「非自學」的兩端,好比說請家教或教練這種學習方式,肯定就不會被歸類為「自學」,而自己買書來讀這種肯定就會被歸類在「自學」。
但其實也有一些學習管道我覺得有點模糊空間,好比說購買網路上的線上教學影片,算不算自學?如果購買付費教學影片算是有老師教不算自學,那麼看免費影片呢?我相信很多人如果自己在線上找些免費教學影片來學,應該都會被歸類在自學吧。但其實付費教學影片和免費教學影片差別可能只在於有沒有付費這件事,用來區別自學與否想想也真有點奇怪。
那麼轉為看實體課程吧,大多人應該都會認為待在一間教室聽老師講課不能被認為是自學,但如果我們就是一路聽聽聽聽聽,然後聽完了離開教室,那相較於網路影片的差別,好像也只是現場看真人和影片的差別。
好,有人可能會想到,實體課程老師可能會提供問問題的服務,雖然實際上嘛….至少在台灣啦,會主動去問老師問題的人通常一個班級出沒幾個。但無妨,總之實體課程可能會有提問時間,這種個人時間推到極致化就是家教和私人教練,也就是教學者完全針對學習者提供客製化課程內容,並且在學習過程中給予修正回饋的指導。
那麼我們再來回頭看自己買書學習這類可以毫無爭議被歸類在自學的學習方式,很多人在自己讀書學習時,也常常會提問的,好,買書來讀沒有老師對吧,但其實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很多領域都會有討論平台,很多自學者其實也都會運用這類平台來發問討論,並且獲得回饋修正。
上面講了那麼多,想表達的就是,「自學」還是「有人教」其實不是這麼截然二分,而是牽涉到學習過程中很多因素的安排和選擇,好比說「有沒有人幫你安排好學習進度?」、「有沒有人可以在你不懂時提供詢問?」、「有沒有同好可以互相討論?」、「有沒有人監督你的學習成果?」、「有沒有相關證照可以領取?」等等。
也就是說,在學生時期,我們在進入某間校系後,大多的學習安排就是由學校的制度設計來幫我們決定好了。但在脫離學生生涯後的學習,某種程度上,最好都能養成「自學精神」,我這裡所謂的「自學精神」指的不是某一種特定的學習管道或型態,而是指了解自己的個性偏好、知識基礎、學習目標,並且盤點自己現有的時間、空間、金錢等資源,安排最適合自己現階段的學習策略。
既然現在的學習管道比起以前更加多元,讓我們擁有更多選擇,那麼我們應該也可以依據自己的各方面條件和考量打造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讓自己既有的資源可以做最大化的使用,這應該是必須終生學習的現代人不可缺的一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