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陸陸續續有在安排自己學習新的事物,也對如何有效率地學習掌握新的知識技能有一點研究,有一個體會就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是讓自己在沉浸在適合的環境中,長期下來耳濡目染,就很容易內化這套思考或行為模式。
人是很容易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也有模仿他人的傾向,不管自己是否樂意,人的樣子總是或多或少會反映出自己身處的環境。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早期的生命大多是在父母親的身邊度過,也就是說,在塑造人格和思考方式的早期階段,幾乎全是來自於父母,而所謂的來自父母,指的並不只是父母親試圖教導我們的內容,也包括父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以及父母親本身的行為模式。事實上,比起父母的指導,父母本身的表現對小孩的影響可能還更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一句話叫做「言教不如身教」,比起用嘴講道理,直接當個榜樣做出來的效果更高。
我看過不少人,他們對於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很多不滿,覺得父母有些特質是他極力想擺脫的,但通常我會發現,這些人在很多情境下還是會表現出他想擺脫的父母特質,即便程度上確實有減輕了,但還是看得出那個影子。
以我自己來說,越是年長,對自己的反思越深刻,越是察覺到自己身上有許多特質,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源頭,不管是喜歡還不喜歡的。
在語言學習也是,很多外語學得好的人,都會強調一點,就是要想辦法讓自己能沉浸在使用那套語言的環境,如果能在當地生活當然是最有效,如果不能,能跟母語人士交談互動也不錯,再不行,至少多看點影片、多看點書來讓自己浸泡在那個語言的情境中。最沒效率的作法就是採取傳統讀書考試的方法來學習語言,我想這點應該不少人都有深刻體會吧。看看我們義務教育階段花了多少時間學英文,但能流利運用的人又有多少,而且這些能流利運用的人可能也不是因為當初準備考試考得特別好。
有一個概念叫做「階級複製」,這個概念大致上的意思就是,兒女在長大以後的社經地位,通常和父母不會相差太多,也就是說會「複製自己父母的階級」,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但至少在大部分的人身上是可以成立的。而父母的階級之所以會複製到下一代,除了父母本身可以留給下一代的物質條件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子女會承接父母的心理特質,包括人格、價值觀、評估、決策等思考方式等,而這些特質往往決定了一個人會怎麼學習、怎麼交友、怎麼選擇,進而讓自己往和父母類似的方向走,而完成了所謂的「複製」。
有一個案例是我在臉書上有追蹤一個財經記者,他自己說到,在小學時期,他的媽媽就常常跟他講一些財經方面觀念和新聞,他當時只覺得媽媽幹麻跟他講這些,但長年這樣耳濡目染下來,當他進入大學後,他發現很多他覺得理所當然,或是一聽就馬上能理解的財經知識,別的同學卻要花很大力氣去想辦法搞懂,他才知道自己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內化了這些知識。
進入青少年時期後,我們也很容易受到同儕的影響,人是群居動物,本能上都會希望能融入團體,被他人接納認可,在這種心理特質下,我們會互相模仿,互相比較,追求類似的目標等。有很多諺語都反映出同儕的影響,像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是像孟母三遷這種故事也是在談身邊環境的影響。
有很多的學習理論也指出,想要學得更有效率,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去加入那個領域的社群,和一群有共同目標的人一起討論切磋。比起自己一個人單獨鑽研,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構成的社群不只可以互通有無,也可以激勵自己精進。
也就是說,如果能自己的家庭能夠帶來自己所渴望的那些能力和特質,這當然很好,也很幸運,你可能根本不用刻意努力勉強自己,就能自然而然內化很多的能力和特質,這對其他人來說是得要花費很大力氣去刻意培養的。
當然,大多人是沒有這麼幸運,我們需要多花點力氣來取得我們渴望的知識技能,或者我們也需要花不少力氣來擺脫自己不太想要的壞習慣。所以我們就得靠後天的學習來取得,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優化自己的學習效率,將這些目標知識技能漸漸轉化為自己的習慣,變成自己的一部分。